堿性水電解產氫被認為是存儲間歇性可持續能源的理想途徑。目前,水電解技術發展的瓶頸是涉及四電子轉移過程的陽極析氧反應(OER)需要較大的過電位來克服緩慢的反應動力學。與價格高昂的IrOx和RuOx等貴金屬電催化劑相比,過渡金屬催化劑能夠有效節省水電解反應的成本。同時,實驗和理論研究一致認為,過渡金屬催化劑中高價態的金屬位點是其具有優越OER活性的重要原因。
一般來說,高價態離子具有增加的d帶空軌道,可以增強金屬-氧的共價,從而加速電子轉移。更重要的是,根據分子軌道理論,高度氧化的金屬可以驅動金屬d帶中心向下移動,穿透配位氧的p帶,留下配體空軌道用于激活晶格氧以促進OER。因此,高價金屬的形成是顯著提升OER活性的關鍵。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柴永明和董斌等制備了金屬(Co和Ni)與硝酸鹽配體化學計量比為1:1的Co摻雜羥基硝酸鎳(Co-NiNH),并證明了Co-NiNH在OER過程中通過一種獨特的雙自增強協調作用很容易地生成高氧化態Ni4+物種。
研究人員通過原位光譜和理論計算全面研究了Co-NiNH的電子結構演化過程,揭示了Co-NiNH的自增強催化機理。首先,硝酸鹽配體作為單齒酸配體被引入到Ni(OH)2中用于控制質子轉移,實現在氧化過程中H從體相擴散到電解質中。值得注意的是,材料層間間距顯著增大,這大大加速了質子的擴散。同時,擴大的層間間距促進了均勻的Co摻雜,并引發了Co和Ni原子之間獨特的雙交換相互作用,促進了Co-NiNH中的Ni3+的形成。
最后,Co和硝酸鹽配體促進了Ni3+→Ni4+的進一步演化。總之,Ni2+→Ni3+→Ni4+的多步轉化降低了Ni4+形成的整體能壘,并且豐富的硝酸鹽配體保證了Ni4+的高密度。
形成的Ni4+物種通過類Mars-van Krevien機制推動空軌道進入氧配體,調節分子內直接晶格氧耦合(LOC),最終激發晶格氧活化(LOM)途徑。這種OER機制可以打破ΔG*OOH和ΔG*OH(ΔG*OOH=ΔG*OH+3.24 eV)之間固有的線性比例,從而為水氧化提供更低的能壘。因此,在偶聯的類過氧化物氧分離后,通過誘導的橋式-順式OH配體來穩定的含氧空位的Co-Ni雙位點可作為參與水氧化的活性中心,同時由于Co和Ni位點的協同作用,所得的Co0.15-NiNH達到100 mA cm-2的電流密度所需的OER過電位僅為115.8 mV。
此外,在由Co0.15-NiNH(陽極)和商用Pt箔(陰極)組裝的堿性膜電極組件(AEM)電解槽中,只需要1.99 V的槽電壓就能達到1A cm-2的電流密度。總的來說,該項工作強調了功能材料在形成和穩定高氧化態Ni4+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為高效OER電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指導。
Double self-reinforced coordination modulation constructing stable Ni4+ for water oxidation.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4. DOI: 10.1039/D3EE02627B
原創文章,作者:wdl,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1/24/840dfcb3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