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科學網(文:王兆昱)
當地時間2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官網公布了2023年(第七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的4位獲獎者。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因在剪接體相關遺傳病方面的貢獻獲獎。
施一公
此次獲獎的其他3位科學家分別來自埃及、立陶宛與烏茲別克斯坦。據介紹,評審團根據獎項章程評估了4人為改善人類生活質量所作的貢獻后選出了他們。每人將獲得87500美元獎金,頒獎儀式將于3月10日在赤道幾內亞的基布羅霍(Djibloho)舉行。
4位獲獎者概況
施一公,中國第一所研究型私立大學——西湖大學創始校長。因在解碼酵母和人類剪接體的原子結構以及闡明前mRNA剪接的分子基礎方面的開創性研究而受到表彰,其研究可幫助與剪接體相關遺傳病的療法設計。
Mosaad Attia Abdel-Wahhab,埃及國家研究中心食品毒理學和污染物系教授。因開發去除作物中微生物和化學污染物(包括霉菌毒素、重金屬和農藥殘留)的創新性技術,以減少糧食損失,從而改善糧食安全而受到表彰。
Almira Ramanaviciene,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化學和地球科學學院納米技術和材料科學中心負責人。因在設計用于生物分析和生物醫學的新型免疫傳感器方面的杰出貢獻而受到表彰,她的貢獻引領了診斷工具的設計和疫苗開發。
Ibrokhim Abdurakhmonov于2012年成立并領導烏茲別克斯坦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中心,因開發可用于識別棉花理想性狀(如抗病性、纖維質量和產量)的分子標記而受到表彰。這些分子標記能夠使育種者更快、更準確地識別和選擇具有這些理想性狀的植物。
屠呦呦、李蘭娟曾獲該獎
據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由UNESCO和赤道幾內亞于2008年設立,以支持《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實現。該獎項的核心目標是鼓勵研究、加強研究者之間的合作,以及強化生命科學領域卓越中心(CELS)的網絡,以加速世界各地的科學進步。
此前,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李蘭娟分別于2019、2022年獲得該獎項。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因在寄生蟲病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而獲獎。她和團隊成員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抗瘧疾治療方法——青蒿素,并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治療了成千上萬的瘧疾病人。自本世紀初以來,世界衛生組織一直推薦以青蒿素為基礎綜合療法作為瘧疾的一線療法。
2022年,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斷與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因在傳染病(包括新冠肺炎、流感和重癥病毒性肝炎)方面的創新方法而獲獎。她發展了微生態學理論,強調微生物組的意義。此外,還創造出一種獨特的人工肝臟,改善了嚴重肝病和肝衰竭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資料:
https://www.unesco.org/en/articles/unesco-announces-four-laureates-unesco-equatorial-guinea-international-prize-research-life-sciences?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1/26/3d0f5cb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