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紹各種二維(2D)材料在晶片上的集成是實現多種電子器件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由二維材料的附加生長所形成的異質結構,可以構建具有非常規性質的材料。兩者都可以通過材料轉移來實現,但在轉移過程中經常遭受機械損壞或化學污染。高質量二維材料的直接生長通常需要高溫,這阻礙了不同二維材料的附加生長或整體結合。廣東工業大學黃少銘、香港科技大學羅正湯、香港大學Lain-Jong Li、溫州大學張禮杰等人報道了在低于400°C的溫度下進行生長結晶二維材料及其異質結構的一般方法。在低溫下,金屬碘化物(MI,其中M為In、Cd、Cu、Co、Fe、Pb、Sn和Bi)層外延生長在云母(mica)基底上、MoS2或WS2上;隨后,低勢壘的碘與硫之間發生替代反應,通過這種方式可至少獲得17種不同的二維結晶金屬硫屬化合物。例如,在280°C下,生長在MoS2上的2D In2S3表現出與常規高溫氣相沉積(~700-1000°C)生長的材料相當的高光響應性。在同一片晶片上還連續生長了多種2D材料,為不同高質量2D材料的單片集成提供了有前途的解決方案。相關工作以Epitaxial substitution of metal iodides for low-temperature growth of two-dimensional metal chalcogenides為題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發表論文。圖文介紹圖1. 低溫生長的二維金屬硫族化合物晶體庫第一步,即MI的生長,是溫度決定步驟,因為隨后的碘-硫原交換反應形成所需的MCs可以在較低的溫度下進行。由于大多數MIs在結構上是分層的,它們在云母或范德華TMD(例如MoS2、WS2和WSe2)等分層基底上的生長通常通過范德華外延,所需溫度通常低于400°C,這得益于它們具有較低的表面擴散勢壘。觀察到MI在云母上的生長溫度略高于在TMD上的生長溫度。因此,重點討論了MC在TMD上的生長。首先,在藍寶石上基于CVD制備大規模的MoS2(或WS2)單層作為MI生長的模板。MI層可以通過低溫氣相沉積工藝在TMD模板上外延生長。在不打開爐的情況下,隨后的硫元(S、Se或Te)對碘的熱替代使MIs轉化為MCs。因此,本文合成了不同的MC,包括六種金屬硫化物(In2S3、SnS2、FeS2、CoS2、CuS和CdS),八種金屬硒化物(In2Se3、Bi2Se3、SnSe2、CoSe2、FeSe、CuSe、CdSe和PbSe),兩種金屬碲化物(Bi2Te3和SnTe)和一種MC合金(SnS2(1-x)Se2x)。圖2. 金屬硫族化合物的取代與外延有趣的是,由于MIs在TMD基底上的外延特性,大多數MCs可以通過所提出的兩步生長過程外延形成在TMD上。以WS2上生長SnI2為例,由于SnS2和WS2的六方晶格結構匹配,后續的S替換不會破壞WS2上的原始排列。WS2上SnS2的STEM圖像和元素映射證實了一個近乎理想的范德華界面的存在,其中Sn-W和S-S距離分別為6.4和2.9 ?,與理論值吻合良好。圖3. 二維In2S3生長在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上的光電特性圖4. 低溫生長工藝使不同的2D金屬硫族化合物集成在同一水平的晶片上總之,本文已經探索了如何在TMD或云母上外延生長MI,然后進行低勢壘的I-to-S取代、交換,這是一種通用的低溫策略(265-400°C),可以生長至少17個MCs,這為構建可擴展的2D異質結構材料提供了更多機會。文獻信息Epitaxial substitution of metal iodides for low-temperature growth of two-dimensional metal chalcogenides,Nature Nanotechnology,202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3-01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