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原子催化劑(SAC)由于其高的原子利用率和獨特的電子環境而具有優異的催化活性,近年來在能源催化領域受到廣泛關注。在SAC中,金屬-載體相互作用(MSI)通過調控金屬原子與載體之間的電荷轉移而影響SACs的電子性質,從而影響其催化性能。因此,優化MSI對于開發高效的SAC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調節MSI的典型方法是調節載體的組成和結構,例如改變載體的種類和用氫氣進行還原處理。然而載體的變化也會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這阻礙了對催化劑性能提高的內在原因的深入研究。
此外,盡管還原處理后載體中金屬-氧鍵的數量有所增加,但催化劑的穩定性通常會下降,導致單原子的聚集。因此,在不改變載體的情況下,通過簡單地調節單原子的配位結構來調節MSI是非常可取的。鑒于單原子的配位結構與載體表面的特定位點密切相關,對位點特異性MSI的精確調控有助于深入了解MSI與SAC活性之間的相關性。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杰和張志榮等通過電化學沉積的方法,將Ir單原子精確地錨定在Ni LDH的特定位點上,從而有效地調控Ir SAC的位點特異性MSI。陰極電化學沉積驅動孤立的Ir原子錨定在Ni LDH (Ir1/Ni LDH-T)上的三重面心立方(fcc)空心位置處,而陽極電化學沉積驅動Ir原子通過一個頂點O原子與氧空位相連(Ir1/Ni LDH-V)。與Ir1/Ni LDH-V相比,Ir1/Ni LDH-T中Ir位點與Ni LDH配位氧之間的共價鍵更多,從而導致Ir1/Ni LDH-T的MSI更強。
此外,研究人員還探討了不同MSI對析氧反應(OER)催化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Ir1/Ni LDH-T在10 mA cm-2電流密度下的過電位為228±3 mV,比Ir1/Ni LDH-V低73 mV。此外,Ir1/Ni LDH-T能夠在10、20和50 mA cm-2電流密度下連續穩定運行20小時,且反應后材料的形貌和結構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光譜測試和理論計算表明,Ir原子與Ni LDH之間較強的質子間相互作用通過誘導催化活性中心從Ni位點向Ir位點的轉換來激發Ir的活性,進而優化中間體的吸附強度,從而提高OER活性。綜上,該項工作深入研究了MSI與OER性能之間的相關性,并提供了一種通過電化學選擇性錨定單原子來設計具有位點特異性MSI的高活性催化劑的新策略。
Site-specific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to switch the activity of Ir single atoms for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DOI: 10.1038/s41467-024-44815-0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2/01/66119a8a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