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又一新增院士名單,公布! 2024年2月19日 上午9:43 ? 話題 ? 閱讀 13 來源丨機器之心等 今日,美國工程院公布了新增院士名單,包括106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 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領域專家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以表彰入選者「在工程研究、實踐、教育等方面做出的重大貢獻」,「在新興領域技術做出的開拓性工作和傳統工程領域中的重大貢獻」以及「在開發 / 實施工程教育方面的創新貢獻」。 在今年 10 月 舉辦的 NAE 年度會議上,這些新當選的成員將被正式任命。西北工業大學黃維教授、微軟人工智能首席技術官黃學東等當選。 本屆美國工程院院士中,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工程大學等高校本科校友入選。 華人院士(不完全統計) 張世富(Shih-Fu Chang) 哥倫比亞大學傅氏基金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院長、Morris A. and Alma Schapiro 教授,因對多媒體搜索和檢索的貢獻而當選。 張世富在哥大任教近 30 年,廣受師生尊重。他早年畢業于臺灣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于 1993 年獲得博士學位并隨即加入哥大。作為一名電氣工程師,他聚焦于多媒體信息檢索、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和信號處理等方面的研究。 陳滬東(Chen, Hudong) 陳滬東博士是格子波爾茲曼方法(LBM)的先驅和主要貢獻者。他是最早證明 LBM 能夠求解納維爾 – 斯托克斯方程的人之一。此外,他還在推廣 LBM 方面做出了許多里程碑式的貢獻,其中包括在磁流體力學、多相流、邊界條件和高階格式方面的成果。他是世界領先的計算流體力學軟件 PowerFLOW 核心技術的創立者和負責人,擁有超過 25 年的經驗。目前于達索系統 SIMULIA 擔任流體方面的首席科學家。 陳滬東畢業于達特茅斯學院物理學專業并獲得博士學位,曾就職于特拉華大學、洛斯阿莫斯國家實驗室,他還曾任教于達特茅斯學院和哈佛大學。除了在 LBM 方面的工作之外,他還在流體力學、湍流理論和動力學理論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陳滬東曾在不同時期分別受聘于愛荷華州立大學、波士頓大學、北京大學和上海大學擔任過兼職教授職位。他目前是美國物理學會會士及哈佛大學應用計算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委員會成員。 這次,他因對湍流的格子玻爾茲曼模擬及其在汽車和航空航天工業中的應用貢獻而當選。 David Huang David Huang 教授,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教授,OCT(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技術)共同發明人,1991 年在 Science 雜志發表第一篇 OCT 眼科應用論文,開創眼前段 OCT 和 OCT 造影技術,曾獲「全美最佳醫生」稱號、Champalimaud Vision 獎、Jonas Friedenwald 獎、美國眼科學會高級成就獎等榮譽。 這次,他因對多維微米級光學成像技術的貢獻而當選,這項技術徹底變革了眼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黃學東 微軟 Azure AI 技術研究員和首席技術官。入選理由:在語音、語言技術和產品方面的技術貢獻和領導力,包括基于云的智能系統的開發。 黃學東1978年考上湖南大學電子工程系;1982年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攻讀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生;1987年,以清華和愛丁堡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項目出國深造。 黃學東是 IEEE/ACM Fellow,微軟首位華人「全球技術院士」、微軟首席語音科學家、微軟云計算與人工智能事業部認知服務團隊全球技術院士 / 全球人工智能首席技術官。他先后獲得湖南大學學士學位,清華大學碩士學位和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學位。 Liu, Yaoqi Joe James Hardie Industries 公司首席技術官,因對多層聚合物光學薄膜產品的開發和商業化做出貢獻,并在全球范圍內倡導創新而當選。 羅愛華(Luo, Alan) 羅愛華,1984年本科畢業于安徽工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鑄造工藝及設備專業。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和集成系統工程系終身教授、輕質材料和制造研究所主任,曾因在輕金屬加工、合金研發及汽車應用方面的突出貢獻而獲得查爾默斯獎,是第二個獲此獎項的華人科學家。 這次,他因對用于實施輕質鋁、鎂和鈦材料以及汽車應用的先進制造工藝的貢獻而當選。 Qian Jane Wang 美國機械工程教授。入選理由:對計算摩擦學在工業應用方面的貢獻。 Qian Jane Wang 是一名摩擦學家,研究領域包括接觸力學、潤滑、微觀力學和固態電池。她于1982年畢業于西安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專業,1989 年赴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攻讀機械工程專業碩士學位,于1993年在西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徐隆亞(Longya Xu) 俄亥俄州立大學高性能電力電子中心的聯合創始人和主任。入選理由:對高性能電機和航空及風力渦輪機的變速驅動的貢獻。 湖南工程學院1969年7月畢業的優秀校友,畢業后分配在湖南大學校辦工廠擔任技術工作,1982年7月被錄取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在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代培,1986年獲得碩士學位,隨后,繼續在該校深造,1990年獲博士學位,此后任教于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在國際學術界有廣泛影響。 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工作了 32 年。他是俄亥俄州立大學高性能電力電子中心的創始人和主任。他的研究興趣包括電動汽車和電氣化飛機的電機和可變驅動系統的優化設計與先進控制,以及可再生能源系統。 薛捷(Xue, Jie) 思科系統公司技術和質量副總裁。入選理由:在高可靠性網絡產品開發和制造方面的工程和領導貢獻。 薛捷(Xue, Jie)于 1985 年在清華大學化工系獲得學士學位,之后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得碩士及博士學位,目前在美國思科系統公司(Cisco Systems)任技術和質量副總裁,是 IEEE Fellow。 趙繼成(Zhao, Ji-Cheng) 趙繼成1985年獲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材料學學士學位,1988年獲中南工業大學(現中南大學)材料學碩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理海大學材料學博士學位。1995年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工作,2008年獲俄亥俄州立大學終身副教授,2009年提升正教授。 現為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兼 Minta Martin 工程教授。他的團隊重點研究先進合金和涂層設計、合金和復合材料的增材制造(3D 打印)、高通量材料科學方法、相圖和其他材料特性的測定、計算熱力學和動力學等。 入選理由:對計算合金設計、集成計算材料工程和工業產品中使用的高通量方法做出貢獻。 外籍院士 本次共新增選了 18 名外籍院士,其中西北工業大學黃維教授和加州大學歐文分校聽力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曾凡鋼在列。 黃維(Huang, Wei) 黃維教授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東盟工程與技術科學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學院外籍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他是博士生導師以及柔性電子領域學家。他還是俄羅斯科學院名譽博士、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名譽博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美國光學學會士、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 1963年5月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8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1992年在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 黃維教授曾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電子學會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等獎項,成果曾入圍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現任西北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 此次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旨在肯定他「在有機光電子材料和器件領域的創新和領導地位」。 曾凡鋼(Zeng, Fan-Gang) 曾凡鋼現為加州大學歐文分校聽力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此次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旨在肯定他更好地治療了聽力受損和耳鳴,并促進了工程專業的包容性。他的研究重心包括人工耳蝸、聽覺神經疾病、聽覺神經科學、耳鳴、聽覺過敏等。 曾凡鋼1978年考入中國科大無線電電子學系,1985年獲得中科院生理所生物醫學工程碩士;1990年獲得雪城大學博士學位。 他曾先后當選過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2007)、CORLAS 成員(2008)、美國聲學學會會員(2010)以及 IEEE Fellow(2011)。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2/19/3b9684dcaa/ 話題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兩部門重磅發文:東部高校不得從中西部、東北地區挖人! 2023年10月13日 重磅!西部985,落戶北京! 2023年10月13日 為增加文章引用量,出版社表示每引用這些文章1次就給使用者38元 2023年10月31日 教授直言:有些博導水平一般,名不副實,卻不愿放棄招生指標 2023年11月1日 累計發表SCI論文520多篇的“網紅教授”鄭強:不唯論文后該怎么辦? 2023年10月27日 關于外界的聲音和自我的質疑:博士期間如何度過瓶頸期? 2023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