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湖南日報, 全媒體記者 譚雨欣 卓萌 通訊員 李菲 樊西俊
7月下旬,記者來到常德經開區石門橋鎮趙家橋村。這里村部文化廣場干凈整潔,男女廁、無障礙廁所設計獨特而和諧;果蔬采摘大棚綠意盎然,成熟的西瓜等待游客采摘……
帶領這個省級重點幫扶村煥然一新的,是一個34歲的小伙子——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博士、趙家橋村黨總支書記袁維。
袁維老家在常德漢壽,童年在鄉下度過。長在身為農民的外公外婆家,他了解農村,深愛農民。
博士畢業后,袁維進入央企工作,年薪30萬元。本以為將就此以科技工作者的身份投身于工程研發事業中。然而,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篇回憶文章改變了他的想法,文章中這樣寫道:“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
有人的鄉愁是遠眺,有人的鄉情是實干。2020年10月,袁維通過省委選調生考試來到趙家橋村,第二年初擔任村黨總支書記。“企業工作收入不錯,何必到農村來吃苦呢?”有人不理解。袁維說:“農村自有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有理論之書,也有實踐之書,二者需要結合起來讀。
真到了村里,袁維才發現,鄉村工作并不簡單。“做科研要解決的問題很專業很單一,基層工作卻是千頭萬緒。”
最難的是贏得村民的支持。袁維說:“一開始,大伙信不過我。一個博士,到農村來干什么,能干什么?要讓他們放心,我就要發揮自己的優勢,為大家辦出點實事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袁維花了近4個月時間走訪調研,請教專家,為村里制定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5年規劃。第一產業是油茶、果蔬種植,第二產業是農產品加工,第三產業包括民宿康養、鄉村旅游等。
村里原有6000多畝低產油茶林,袁維申請低改項目,引進農業科技公司,改造低產油茶林3000畝,林間套種青蒿,已為村民創造務工收入30萬元,預計豐產期每畝油茶年產值可達5000元,村民畝均增收1500元。
村里的金陵水庫是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地,水質好。袁維采用“公司+合作社+村集體”模式,引進“寶寶米”生態稻米種植項目,還準備在村里建設加工廠,發展研學等項目,延伸產業鏈。
袁維來后,趙家橋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
他先后爭取項目資金1000余萬元,新建文化廣場1處、美麗屋場1處、污水處理廠3座、公廁1座,整修村道超2公里、山塘2座等等。此外還發展設施農業,新建標準溫室大棚超6300平方、冷藏庫1座。
求木之長者,必顧其根本,向下扎根,到基層去。
知行合一,經世致用。
袁維時刻記得母校中南大學的校訓:“知行合一,經世致用。”
在母校積累的人才“朋友圈”也成為他的獨特優勢。
他請來湖南大學的專家團隊,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為村里打造現代化公廁;
他推動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文理學院等高校志愿服務團隊落戶趙家橋村,校村合作關愛留守人員,一年舉辦關愛活動10多場次,服務超1000人次;
他請來湖南農業大學專家指導村民種植100多畝辣椒、草莓等蔬果,村集體收入達20萬元;
他先后組織趙家橋村黨員群眾赴中國一鄉一品產業促進中心、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等地學習考察,聯系高校開展人才培訓……
如今,趙家橋村獲得了“省級示范兒童之家”“常德市級文明村”等多項榮譽。在2021年常德市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試點工作會上,趙家橋村作為全市唯一的村級單位進行匯報交流。
博士當村支書,“屈才”嗎?
袁維說:“拿我們村來說,要突破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的瓶頸,就要建設一些好項目,而這正是我的專長。現在高學歷人才很多,農村一樣是我們建功立業的大舞臺。”
一年過去,趙家橋村變化很大,村民們也從懷疑不解變為全力支持。
“這讓我很有成就感。我會繼續一步一步往前走,盡我所能,把理想變成現實。”袁維說。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2/22/04ac14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