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帶博士生的體會是:嚴格了學生不滿,放松了學生“偷懶” 2024年2月22日 上午10:07 ? 話題 ? 閱讀 17 來源丨學術月刊,轉載自公眾號必記本? 作者:羅志田(1952年—),北京大學教授、四川大學文科杰出教授、博士生導師 您治史三十多年,不僅著作等身,還培養了不少優秀的學生,可否請您談談,選擇和培養學生,您最看重他(她)什么特質?先天稟賦是否重要?您如何對學生開展史學訓練?會特別注重訓練哪些方面的能力? 如果我真培養出了優秀的學生,那都是學生本身夠優秀。這不是客氣話,現在的計劃教育取向,本身優秀的學生都不一定能表現優秀,遑論其余。 前段時間接受山東大學研究生的采訪,也問到類似的問題,這次回答與其相近。我招收的學生不算多,博士生平均一年一人左右,碩士生更少一些。史學是一門很辛苦的學問,不“合適”的人很難做好,所以招生確實面臨一個選擇的問題。 現在講究學術正確(“必記本”注:套用美國“政治正確”的說法),老師可不敢說“看重”考生的什么特質。具體的要求,首先當然要通過大家都一樣的筆試。口試的時候指導老師稍有些主動,不過現在也不容易了。 如我們四川大學貫徹上級指示,博士招生面試一次要十位正教授同時出席,整個過程還要錄像,至少錄音。這舉措據說是為了保護學生,卻把老師當成犯罪嫌疑人,很能體現大學老師在管理者心目中的形象。且這樣口試效果未必好,因為考生忽然面對十位教授的大陣仗,自己先就緊張起來,善讀書的臨場發揮未必佳,善發揮的讀書又不一定好(天才除外)。 在以前的口試中,我希望了解考生平時看不看書、看了多少書,是不是在思考問題,以及思考了什么樣的問題。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或她是否適合跟著我學,也就是看學生對未來學習的預設是不是在我力所能及的領域。這不是說客氣話,因為我們現在實行的是計劃學術,必須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規定的任務(有時任務還較離譜,例如規定學生讀書期間要在特定刊物上發表多少篇論文)。 現在各學校的教育取向不一,有的相當趨新,有的又比較“保守”。我對研究的領域持相當開放的態度,但只能在我擅長或足以應對的領域里招生。簡言之,在各式各樣的限制之下,老師和學生在研究方向和風格方面,起碼要有一些共同之處,多多益善。 如果一開始師生就不合拍,雙方可能在痛苦中度過兩三年、三四年。老師只是增添痛苦,學生就吃虧太大,因為這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學術成長。 至于先天稟賦,對從事史學研究而言,有沒有天賦一定是有差別的。若有特定方面的天賦,會比普通人強一些。不過天賦異稟的人終是少數,所以學術訓練的作用和目標,都是要使沒有某方面能力的人能夠通過訓練具有這方面的能力。若天賦大體相當,更能看出訓練的差異。 我對學生的要求以嚴格著稱,首先體現在閱讀量大,有學生背后甚至用“恐怖”來形容;另外就是談話時直來直去,不留面子,有時可能還語中帶刺,讓愛面子的學生很不舒服。過去自以為這是對他們好。2008年的汶川地震,數萬人瞬間離去,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活得不容易,未必人人都愿意為成長而痛苦,此后開始放松。 不過坦白的說,至少對學術成長而言,效果并不好(“必記本”注:有位在臺灣教書的朋友,也是因嚴格而讓學生不滿,后來就放松了。他也告訴我,學生的“出息”也從此同比下降)。所以這真是兩難。 我知道現在提倡學外國,對學生要永遠鼓勵贊揚。但外國還有其他一些我們沒有的文化和社會背景,所以這樣做是不是真有利于學生成長,我有些懷疑。盡管如此,也在盡量學著做。 具體到我對學生的訓練,理論上我是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即讓學生能發揮其長處,而盡量彌補其短處。這話易說不易做,成功時彼此都很愉快,但不少時候也會有痛苦,尤其是在指出并糾正學生缺點的時候。這恐怕是老問題了。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據說朱子就是這樣教書的。 昔年胡大時(季隨)從朱子學《孟子》,日問其一條,季隨以所見解之。朱子總以為非,說他讀書鹵莽不思。胡“思之既苦,因以致疾,晦翁始言之”。大概朱子對憤悱的要求太高,讓胡季隨得了抑郁癥。陸九淵就以為,像這種簡單的內容,不妨“早說于他”。 以前我教學生,會更多指出哪些不對和不能做,希望能借此誘導其“自得之”,逐步走上正確道路。后來發現這樣總讓學生感覺沒做好,總在受打擊,顯得過于嚴苛,也常使他們產生郁悶之感(對此我深感抱歉)。后也曾改為陸九淵式的正面引導,即直接說出某題可以怎么做,怎么做更好,怎么做最好。希望給出由近及遠的選項,讓學生擇其性所近者而從之。 結果似也不理想,可能是學生尚未至憤悱之時,老師就主動提供了選項(因為怕遲了會產生抑郁)。有學生就表示:老師說的似乎都很好,但所說最低的要求也可能太好,我們做不到。可知教書不容易,左右都難逢源。 我的理解,所謂“因材施教”,不能因學生程度不高就授之以低;在進行誘導時,也不能完全將就其實際程度,最少要在其實際程度前面一點點——既給人以希望,而又不“道破”。但這只是一種“理想型”,非常難做到,只能作為今后努力的方向了。 由于是“因材施教”,所以我不會抽象地特別注重訓練某些方面的能力。不過我比較注意提高學生的書面和口頭表述能力,而且要在單位時間或字數里表出自己最想要表達的意思,并提出依據證明之。因為現在刊物對論文大致都有篇幅的規定,而所有的學術會議也都規定發言的時間。 我上討論課,就把這方面的訓練當作一個主要目標,引導學生習慣于最先說出最主要的,然后說出次主要的,并證明其所說是重要的,不重要的就不說。我們現在求職,不也需要在幾分鐘內說明自己,證明自己,并“售出”自己嗎? 本文為《學術月刊》編輯張洪彬與羅志田教授關于博士生培養的一次訪談,原載于《學術月刊》2016年第12期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2/22/4c7a13bd35/ 話題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師從盧柯院士,一作發Science,他29歲即成為高校教授! 2023年11月9日 施一公:拿出經費,放開手腳,一定有人能做出劃時代的研究 2023年11月14日 導師與學生間的鴿王爭霸賽,究竟誰“更勝一籌”? 2023年11月1日 導師實名舉報博士生!其為了畢業給自己送大量現金意圖行賄…. 2024年1月4日 荒謬!高校院長在Nature論文一作位置P上自己名字,并寫到簡歷里…… 2023年12月12日 “95后”博士生,一作發Nature! 2023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