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T+實驗】創紀錄!覃勇/任煜京等Angew.:Pt1-Fe1/ND助力硝基芳烴加氫 2024年2月28日 上午9:59 ? 計算 ? 閱讀 42 成果簡介 對雙金屬催化劑協同效應的基本認識在多相催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如何精確構建均勻的雙金屬位點還面臨著巨大挑戰。基于此,西北工業大學覃勇教授和任煜京副教授、德國萊布尼茨催化研究所Haifeng Qi、電子科技大學Na Yang等人報道了一種高效的雙-單原子催化劑(dual-single-atom catalyst)的構建方法,即通過在納米金剛石(nanodiamond, ND)表面修飾Fe1-N4單原子位點來錨定Pt單原子。通過像差校正高-角環形暗-場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AC-HAADF-STEM)圖像分析、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光譜模擬和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光譜擬合,證實了納米金剛石表面存在Pt1-Fe1雙-單原子位點(記為Pt1-Fe1/ND)。 測試發現,利用這種Pt1-Fe1雙位點,在原子水平上揭示了硝基芳烴化學選擇性加氫的協同催化作用。結合實驗結果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氫在Pt1-Fe1位點被活化,硝基優先在Fe1位點被吸附和活化。雖然Pt1-Fe1位點對Pt NP對應物的氫活化能力稍差,但硝基在Fe1位點上的垂直吸附構型和較強的吸附能使得Pt1-Fe1位點更容易選擇性活化硝基。在Pt1-Fe1雙位點上的協同作用使得硝基芳烴加氫具有創紀錄的催化性能,其中周轉頻率(TOF)為3.1 s-1,選擇性接近100%,底物適應性達到24種。該發現不僅促進了雙-單原子催化劑在選擇性加氫中的應用,而且為在原子水平上探索協同催化的本質開辟了新途徑。 研究背景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SMCs)在化工、能源轉化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研究SMCs的協同催化已成為多相催化領域的熱點之一。雖然貴金屬和非貴金屬氧化物間的協同作用在C-O的氫解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由于傳統SMCs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多種金屬位點共存,揭示協同催化的本質仍然是難克服的障礙。 對比傳統SMCs,單原子催化劑中金屬物種的幾何隔離消除了各種活性位點結構(如階地位點、角位點和階梯位點)的影響。通過進一步選擇性地將另一種金屬單原子錨定在單原子催化劑上,以精確地構建異-核M1-M’1雙單原子位點,科研人員能夠在原子水平上揭示協同催化的基本作用。然而,“自下而上”的合成策略對于構建異-核M1-M’1雙位點的可操作性有限。 圖文導讀 制備與表征 作者首次通過使用Fe1-N4單原子位點(Feδ+)修飾納米金剛石(ND)表面來錨定Pt單原子前體(PtCl62-),用于自限制表面反應。將酞菁鐵(Fe-Pc)前驅體浸漬在ND表面,然后在400 ℃的Ar中處理,在ND表面負載了Fe1-N4單原子位點。接著,通過簡單的靜電吸附法將Pt前驅體(PtCl62-)負載在Fe1/ND表面,在250 ℃下還原。電感耦合等離子體(ICP)測量顯示,Pt1-Fe1/ND樣品(2.01 wt.% Pt和1.00 wt.% Fe)和PtNP/ND樣品(1.99 wt.% Pt)的Pt和Fe負載量接近理論值。 圖1. Pt1-Fe1/ND催化劑的制備示意圖和HAADF-STEM圖像 圖2. Pt1-Fe1/ND、Fe1/ND和PtNP/ND的AC-HAADF-STEM圖像和配位環境表征 ATR-IR表征 衰減全反射紅外(ATR-IR)光譜采用Thermo Scientific Nicolet iS50光譜儀,配備4 cm-1分辨率的汞鎘碲化(MCT)探測器。實驗前,將樣品分散在乙醇中,超聲處理1 h,然后在65 ℃下將懸浮液滴入儀器上的金剛石晶體表面,在100 ℃下干燥4 h。采集數據前,記錄背景光譜。然后,為得到吸附底物的信號,將底物滴加到催化劑表面。H2微熱量測量由BT2.15熱通量量熱計進行,該量熱計連接到氣體處理和體積系統,采用MKS Baratron電容壓力計進行精密壓力測量。經計算,微熱系統的極限動態真空為10-7 Torr。 圖3. Pt1-Fe1/ND、Fe1/ND和PtNP/ND樣品的電子結構 圖4. Pt1-Fe1/ND和PtNP/ND催化劑上p-NB加氫動力學實驗 AIMD模擬 通過從頭算分子動力學(AIMD)模擬,作者從理論上研究了Pt1-Fe1雙單原子位的穩定性。利用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優化了石墨碳表面N3-Pt1-Fe1-N3的構型,該構型由HAADF-STEM和EXAFS結果推導而來。在353 K條件下,在10 ps內對N3-Pt1-Fe1-N3模型進行了系統的AIMD模擬,以闡明其動態穩定性。結果表明,在整個模擬過程中,N3-Pt1-Fe1-N3的結構沒有發生結構破壞,系統的能量和溫度保持穩定,與穩定性實驗結果一致。更重要的是,從AIMD模擬的徑向分布函數(RDF)結果發現,N3-Pt1-Fe1-N3結構中的Fe和Pt原子分別與鍵長為1.96 ?和2.01 ?的3個N原子直接配位,并且在2.32 ?處存在明顯的Pt-Fe配位,證明了理論上N3-Fe-Pt1和N3-Pt-Fe1在Fe1和Pt1單原子位點上的配位環境。 圖5. AIMD模擬 理論計算 H2在Pt1-Fe1上的吸附和活化,H2分子在Pt1-Fe1雙位點上解離,其解離反應勢壘(0.50 eV)略高于Pt(111)表面的解離反應勢壘,表明Pt1-Fe1較難激活H2分子。p-NB在Pt(111)表面的優化吸附結構,包括平面構型和垂直構型,表明p-NB傾向于在平面結構的Pt表面吸附。對于N3-Pt1-Fe1-N3結構,Pt1-Fe1中的Fe1位點優先吸附-NO2基團在垂直構型的p-NB分子中。對于雙位點,Fe1-Fe1和Pt1-Pt1位點均能解離H2,但p-NB分子對Fe1-Fe1的吸附太強,對Pt1-Pt1的吸附太弱。結果表明,Fe1、Pt1、Fe1-Fe1和Pt1-Pt1位點不利于p-NB的選擇性加氫。因此,Pt1-Fe1/ND雙-單原子催化劑對硝基芳烴選擇性加氫反應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對于N3-Pt1-Fe1-N3結構,在p-NB加氫反應中存在14個中間態(IMs)和6個過渡態(TSs),發現其表面比Pt(111)表面具有更強的硝基加氫活性。硝基在Fe1上的垂直吸附構型和較強的吸附能,使得N3-Pt1-Fe1-N3更容易活化硝基,導致了優異的催化性能和優異的底物適應性。 圖6.催化加氫過程的機理 文獻信息 Atomic Insights into Synergistic Nitroarene Hydrogenation over Nanodiamond-Supported Pt1-Fe1 Dual-Single-Atom Catalyst. Angew. Chem. Int. Ed., 2023, DOI: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307853. 原創文章,作者:計算搬磚工程師,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2/28/d5f2179e84/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DFT+實驗】Nano Lett.:外延MnBi2Te4薄膜的柵極可調諧本征反常霍爾效應 2023年12月29日 斥資30億!重慶大學首個大科學裝置表現出色,今日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4年2月4日 物理化學學報 | 南京郵電大學許文娟、密保秀教授:三種同分異構的雙苯并吩噻嗪材料的合成、理論計算及光物理性質 2024年4月1日 【DFT+實驗】JACS:層間電荷轉移調節電子化物/石墨烯二維異質結上的單原子催化活性 2024年4月7日 【深度解讀】Electrochimica Acta:DFT計算不同硼烯結構HER活性,H濃度對析氫性能的影響 2023年12月13日 【LAMMPS論文精讀】Nature子刊:溶劑和表面電荷對Pt(111)上的Volmer步驟動力學的影響 2023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