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Catalysis:理論計算揭示Cu基近表面合金上的氫活化及氫溢流 2024年3月16日 下午12:54 ? T, 頂刊 ? 閱讀 10 研究背景 氫溢流是指在催化表面活性位點吸附或形成的活性氫原子遷移到別的活性中心處或者次級活性中心的現象。對于加氫和儲氫反應,Pd1/Cu(111)等單原子合金催化劑(SAAs)有著巨大的潛力,進一步將SAAs的近表面原子取代形成新的有序結構(近表面合金:NSAs)能現實表面原子的電子結構重構。目前關于Cu基近表面合金的構效關系研究不夠深入,難以指導設計高效的加氫反應催化劑。近日,福州大學/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福建省理論與計算化學重點實驗室林森、陳俊等人通過理論計算針對Pt1-X/Cu(111)催化劑(X=Sc、Ti、V、Cr、Mn、Fe、Co、Ni、Cu和Zn)闡明Cu基近表面原子層X與Pt單原子之間相互作用對氫活化及氫溢流的影響。 研究亮點 1、過渡金屬(V、Mn和Fe)在Cu基體的亞表面合金化增加H2的解離能壘,但降低了H原子的擴散勢壘。 2、H2-Pt1-Co/Cu(111)能使H2在催化劑表面近距離物理吸附區停留的時間更長,能調整優化出解離所需的過渡態構型,增大解離的概率。 計算方法 作者使用VASP軟件包中optPBE-vdW泛函描述電子相互關聯能,而電子-離子相互作用則使用投影綴加平面波(PAW)方法描述。作者建立一個3×3超胞的4層Cu(111)模型,在z方向設置15?的真空層以避免周期性相互作用。 在所有計算中,作者設置截斷能為400 eV,在布里淵區采用Monkhorst-Pack方法選取4×4×1的k點網格,并設置底部兩層原子被固定,其余原子保持弛豫狀態。作者CI-NEB方法搜索過渡態,將自洽場的收斂標準設置為1×10-5 eV,原子上力的收斂標準設置為0.03 eV/?。 圖文導讀 圖1展示了Pt1-X/Cu(111)催化劑的結構、H2解離和H溢流過程,與Pt相鄰的表面Cu原子記為Cu1,否則記為Cu2,具體的H2解離和H溢流過程通過圖1中位點序號(1、1’等)進行描述。 圖1. 催化劑模型及反應過程 作者在研究H2解離之前,對H2吸附構型進行詳細的研究,包括平行(phy0,圖2a)和垂直(phy2,圖2b)兩種構型,同時,H2還具有第二種平行吸附態(phy1,圖2a),它比phy0和phy2更接近催化劑表面。此外,H2解離的過渡態(圖2c)傾向于與表面平行的結構。圖2d顯示了ΔHa?和ΔHads之間的近似線性關系,并選擇phy1作為吸附構型,因為無論何種吸附構型都必須經歷類似phy1的構型才能解離。對于X=Co、Ni、Cu時,H2解離過程為負ΔHa?,H2可以自發解離;X=Sc、Ti和Zn時,這些表面上沒有穩定的phy1構型,因此在下面的計算中不考慮它們。 圖2. 吸附構型探討 如圖3a所示,H*在所有表面上的吸附能幾乎都小于零,說明H可以在這些表面上穩定吸附。在每個體系中,H最弱吸附位點是位點2,這可歸因于Mn、Fe或Co等含有未成對電子的原子取代亞表面中的Cu原子導致較弱的H吸附,亞表面原子中的未成對電子越多,亞表面原子與表面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就越強。這種層間相互作用可以減弱H在表面的吸附,如果限制這些體系的自旋極化,對應的吸附能會增加,因為限制自旋極化相當于減少亞表面原子的未配對電子的數量,從而削弱了亞表面和表面原子之間的層間相互作用。圖3b中前過渡金屬(V)取代了亞表面Cu原子,降低了H從位點1到位點2的溢流擴散能壘(初始溢流,記為1?2)。H從位點2到位點3的溢流擴散能壘(進一步溢流,記為2?3)在所有表面上都約為0.06 eV,因此表面較小的物理化學性質差異能夠降低擴散能壘。 圖3. 不同元素取代下的溢流擴散能壘 為解釋上述H2解離和溢流,作者計算了表面原子的Bader電荷。從圖4a中Pt的Bader電荷與H2解離/初始溢流擴散能壘的關系,可以看出,Pt原子積累的電荷越多,H2解離能壘越高。圖4b中Cu1和Cu2的平均Bader電荷呈極好的線性關系,各點的偏差均在- 0.0655|e|左右,這說明表面Cu原子的性質非常相似,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所有催化劑表面從2位到3位的擴散能壘(圖3b)都是相近的。 圖4. 從電荷角度揭示解離和溢流 基于DFT計算結果,作者進一步研究了氫在三種選定的催化劑表面的氫溢流動力學。第一個表面是Pt1-V/Cu(111),它比原始的Pt1/Cu(111)表面具有更高的H2解離能壘,但H的初始溢流擴散能壘較低。第二個表面Pt1-Ni/Cu(111)則呈現相反的趨勢。第三種是Pt1-Co/Cu(111),其解離能壘與Pt1/Cu(111)相似,但H的初始溢流擴散勢壘略低。圖5顯示了θ值(圖5a標記處)與H2解離概率關系,H2解離的過渡態結構θ值接近90°。因此,增加初始模型的θ值可以使初始構型相似于過渡態結構,從而增加H2解離的反應概率,同樣的原理,初始構型的b值越小(圖5a標記處),反應概率也越高。 圖5. 氫溢流動力學研究過渡態構型 圖5中H2在Pt1-Co/Cu(111)表面的解離概率遠高于Pt1-Ni/Cu(111)表面,這與DFT得出的Pt1-Co/Cu(111)表面H2的ΔHa?高于Pt1-Ni/Cu(111)表面(圖2d)相矛盾。為解釋上述矛盾,作者分析了H2吸附于Pt1-Co/Cu(111)和Pt1-Ni/Cu(111)表面時不同初始b和θ值構型的軌跡。如圖6a所示,在Pt1-Co/Cu(111)和Pt1-Ni/Cu(111)表面,b值在1~110 fs內減小,表明H2逐漸接近Pt1位點。隨后,H2在Pt1-Co/Cu(111)上解離(圖6a中t=107.5 fs時的結構),而在Pt1-Ni/Cu(111)上觀察到H2遠離催化表面(分別見圖6a-b中t=170.0和141.5fs時的結構)。 團隊進一步分析解離后期的反應軌跡發現,Pt1-Co/Cu(111)上的CPZ時間(H2靠近催化表面過程中可擬合出一條直線路徑,當第一次偏離擬合直線0.1?的時間點作為開始點,并標記此時的z值(圖5a中標記);結束點為:當H2的速度背離催化表面,并再次達到開始點所標記的z值。兩個時間點相減即為CPZ時間)比在Pt1-Ni/Cu(111)上的更長,這有助于H2調整為更合適的過渡態實現解離。從圖6e中可以看出,與Pt1-Ni/Cu(111)相比,Pt1-Co/Cu(111)軌跡中的CPZ時間超過80 fs的概率更大,這再次表明Pt1-Co/Cu(111)的CPZ時間內H2的吸附更穩定。 圖6. 吸附軌跡分析 文獻信息 Tan, Z., Chen, J., & Lin, S. (2024). Theoretical Insights into H2 Activation and Hydrogen Spillover on Near-Surface Alloys with Embedded Single Pt Atoms. ACS Catalysis, 2194-2201.10.1021/acscatal.3c05660 ? 原創文章,作者:Jenny(小琦),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3/16/0e395a057c/ 催化化學頂刊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北化工孫曉明/南洋理工范紅金EES:富空位Al摻雜MnO2正極平衡高性能水系鋅離子電池動力學和穩定性 2023年12月27日 悉尼大學/日本東大EES:H2O2選擇性超90%! 多相分子Co-N-C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化學合成H2O2 2023年10月15日 綠色溶劑體系!南京大學譚海仁,新發Nature Energy! 2024年11月17日 ?何廣智/賀泓Nature子刊:剖幽析微:揭示NO2對Cu-SSZ-13催化NH3-SCR的抑制作用 2023年10月26日 韓布興院士,最新Nature Catalysis!「國家優青」孟慶磊共同通訊! 2024年5月29日 馮新亮/孫瀚君Angew: 降低吸附羥基對Ru單原子的毒化效應實現高效析氫 2023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