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募格課堂、高分子科學前沿、小柯化學、愛思科藍Meijer教授是埃因霍溫理工大學(TU/e)分子科學特聘教授和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教授,被認為是超分子聚合物化學領域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27歲博士畢業(yè)的他,進入飛利浦研究實驗室開始了他的職業(yè)生涯,工作10年后回學校做科研,被任命為埃因霍溫理工大學 (TU/e) 化學與化學工程系有機化學正教授。2014年,60歲的他成為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的院士。70歲高齡的他,再發(fā)Nature !近日,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的E. W. Meijer教授團隊報告了合成超分子聚合物(由于組成單體分子之間的非共價相互作用而自組裝成大分子)經(jīng)歷液-液相分離(LLPS)的首次證明。論文通訊作者是E. W. Meijer教授和付海林博士,第一作者是付海林博士。付海林博士,即任西湖大學助理教授;2012年本科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18年博士畢業(yè)于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化學系;2018年至今先后于康涅狄格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本篇論文的研究表明,超分子聚合物并不能免受不同尺度的其他系統(tǒng)中普遍存在的物理定律的影響。例如,導致類晶團簇凝結的熵驅動力也是液晶介質–形成液晶的納米級分子–凝結的原因。因此,作者的發(fā)現(xiàn)為利用超分子聚合物作為液晶行為模型提供了可能。雖然生物纖維和桿狀物(如病毒顆粒、微管和肌動蛋白絲)也被證明在微米尺度上具有類似液晶介質的行為,但它們很難改變。相比之下,有許多方法可以改變由合成超分子聚合物形成的類晶團簇的長寬比、化學性質和手性,使它們能夠用作微米尺度模型,與研究人員感興趣的分子尺度液晶介質密切相關。未來對超分子聚合物形成的液晶的自組裝研究可能會揭示世界從納米到宏觀尺度的分層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