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無機復合電解質(PICE)由于易于加工,在全固態鋰電池(ASSLBs)中引起了極大的關注。然而,室溫(RT)下較差的 Li+?導電性和界面不穩定性嚴重阻礙了其實際應用。
在此,中國科學院大學劉向峰團隊提出了競爭配位誘導效應(CCIE)的概念,并揭示了基于 PEO 的 PICE 中局部配位結構與界面化學之間的重要關聯。結果顯示,CCIE 的引入大大提高了 ASSLB 在 30℃ 下的離子電導率和電化學性能。由于競爭性陽離子(CsPF6?中的 Cs+)和分子(2,4,6-TFA:2,4,6-TFA: 2,4,6-三氟苯胺),構建了一個多模式的 Li+?弱配位環境,使得 Li+?在 30℃ 溫度下能夠高效遷移(Li+?電導率:6.25×10-4?S cm-1; tLi+?= 0.61)。
由于 Cs+?在界面處富集,因此 TFSI–?和 PF6–原位形成了具有靜電屏蔽效應的 LiF-Li3N-Li2O-Li2S 富集固體電解質界面。在不添加界面潤濕劑的情況下,組裝后的 ASSLBs 在 30℃ 溫度下具有出色的倍率性能(LiFePO4:147.44mAh g-1@1C 和 107.41mAhg-1@2C)和循環穩定性(LiFePO4:94.65%@200cycles@0.5C;LiNi0.5Co0.2Mn0.3O2:94.31%@200cycles@0.3C)。
圖1. PP-LL 和 PP-LL-LC-TFA的結構表征
總之,該工作首次提出了 CCIE 的概念,即通過在電解質中引入競爭陽離子和分子,從而實現了 PICE 的高離子電導率和基于 PEO 的 ASSLB 在近 RT(≤ 30 ℃)條件下的穩定循環。由于Cs+…TFSI–…Li+、Cs+…C-O-C…Li+和 2,4,6-TFA…Li+…TFSI–的競爭配位,削弱了Li+的配位環境,使電解質膜的離子電導率在 30 ℃時達到 6.25×10-4?S cm-1,實現了更高效的Li+遷移(tLi+= 0.61)。結果顯示,Li|PP-LL-LC-TFA |Li對稱電池在30 ℃的沉積/剝離條件下可穩定運行1100小時,界面阻抗低至53.73 Ω(D = 15 mm)。Li|PP-LL-LC-TFA|LFP全電池可在2.0 C的倍率下工作,在30 ℃下0.5 C循環200次后仍能提供141.72 mAh g-1的高放電比容量,容量保持率高達94.65 %。
此外,Li| PPLL-LC-TFA |NCM523全電池在0.5C(3-4.3V)條件下循環100次后,放電比容量高達140.14mAh g-1,容量保持率接近95%。在 30 ℃ 下于 0.3 C 循環 200 次后,放電特定容量高達 146.08 mAh g-1,容量保持率為 94.31%。因此,該項工作提出了一種新的 CCIE 概念,即通過調節配位結構來設計和調節界面化學性質,這為在 RT 條件下同時提高 PICE 的Li+導電性和界面穩定性以開發高性能 ASSLB 提供了一種有價值的通用策略。
圖2. 全電池性能
Build a High-Performance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y through Introducing Competitive Coordination Induction Effect in Polymer-Based Electrolyte,?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4 DOI: 10.1002/anie.202400960
原創文章,作者:Jenny(小琦),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3/29/04b1db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