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
在原子層面上的仿真模擬主要有DFT方法和MD方法;其中DFT方法可以模擬精確的化學反應,獲得反應路徑和反應機理的信息,但是DFT模擬的尺度比較小,難以適用于復雜的體系;MD方法可以模擬更大空間尺度的模型結構,并且具有較高的效率,但是經典動力學無法表達體系中的化學反應。
No.1
DFT對微觀結構進行深入研究
在SEI膜中LiF具有更好的熱力學穩定性能,在電解液中添加含氟化合物,利用添加劑在電極表面的反應可以形成LiF,從而可以使得SEI膜性能更加穩定。
通過動力學的方法搭建溶劑、鋰鹽、含氟添加劑電解液體系,從體系密度與鋰離子電導率兩個角度判斷模型合理性,其中鋰離子電導率可以通過鋰離子的MSD參數獲取。
再利用該模型參數搭建正極、電解液、負極體系。為了研究不同過電位條件下添加劑在負極表面能否發生化學反應,分析了負極表面的主要成分,以及鋰離子的溶劑化結構;如果添加劑能夠聚集在負極表面,那么對于添加劑在負極表面的反應是有利的;但是能不能發生還原反應,將動力學獲得得的微觀結構進行DFT計算,根據還原電位評價反應可行性。如圖1所示。
圖1. DFT+MD在SEI膜形成中的應用技術路線
通過MD和DFT結合的方式,明確了鋰離子溶劑化結構的主要成分以及負極表面電解液組分的變化規律,由于不同的溶劑化結構對應不同的還原電位,最終得到不同過電位條件下負極表面平均還原電位的變化規律。
No.2
MD過程匹配反應模板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利用Materials Studio新版本中的功能Flex和ReactionFinder研究SEI膜的形成。






原創文章,作者:計算搬磚工程師,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4/05/81b92c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