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利用太陽電池或光伏器件直接實現光能到電能的轉換是解決當前日益增長的能源和環境問題的一種最有前途的方法。要想實現高效率的轉換過程,如何優化包括光生電子-空穴的產生與分離和載流子遷移等三個步驟是一個關鍵問題。眾所周知,窄帶隙半導體雖能夠實現充足的光吸收,但其弱的體相電導性或弱的界面電導性限制了光生載流子的分離與遷移,所以常因為其禁帶問題很難實現高的電壓輸出。相反地,大量報道表明鐵電材料可實現高于其自身禁帶寬度的開路電壓,但大部分鐵電材料卻具有寬帶隙和低體相電導的劣勢,導致差的光生電荷和非常低的電流輸出。因此,如何能夠實現窄帶隙半導體和鐵電材料的優勢整合,將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策略來優化三個關鍵步驟,最終獲得高效率的光電能量轉換。
基于窄帶隙半導體的高吸收系數和鐵電材料中自發極化高效驅使載流子的分離與遷移的特征,研究依托鐵電材料-窄帶隙半導體的異質結似乎能實現上述兩者的優勢整合。在異質結中,光生電子-空穴對可以在窄帶隙半導體和鐵電材料中同時產生,然后通過鐵電層中的退極化場和界面處的內建場來有效實現電子-空穴對的快速分離與遷移,從而減少載流子運動過程中的復合幾率。眾所周知,異質結界面對光伏響應至關重要,如何設計界面是實現高性能的關鍵。區別于二維平面異質結構,嵌入式的異質結構可以提供更好的接觸和更高的界面利用率,并能確保兩種組分材料很好的接觸和光生載流子高速轉移等。于是該課題組一直關注于嵌入式異質結的構筑與性能提升。近期,聚焦于Aurivillius相層狀鈣鈦礦體系,其課題組深入研究了鎢酸鉍(Bi2WO6)鐵電外延薄膜的生長規律,成功在鈦酸鍶等襯底上生長出具有高取向、大面積整齊的納米網狀Bi2WO6薄膜,并基于此n-型納米網狀鐵電薄膜骨架,選擇引入窄帶隙p-型硒化銻(Sb2Se3)層,來構建了嵌入式Bi2WO6/Sb2Se3異質結構薄膜及器件。結果發現,這種嵌入型p-n異質結構器件可以明顯提升至少兩個數量級的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密度,并可通過預極化處理實現非對稱的光伏翻轉特性;進一步機理分析表明,利用鐵電極化有效修飾界面肖特基勢壘的寬度和高度是性能提升的關鍵。相關研究成果以“Engineering ferroelectric-nanonet-based heterostructures enables superior photovoltaic effect and asymmetric switchability”為題,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信陽師范大學為該論文的唯一通訊單位,合作單位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和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
圖文導讀

圖1不同氧壓和生長溫度下Bi2WO6薄膜的結構演變。

圖2 Sb2Se3層的制備過程以及所形成的納米網狀基Bi2WO6/Sb2Se3異質結薄膜的物相與結構形貌。

圖3 Bi2WO6/Sb2Se3異質結薄膜的TEM圖和TEM-EDX mapping圖

圖4 目標薄膜的光學性能

圖5 不同激光波長下Pt/Sb2Se3/Bi2WO6/NSTO器件的光伏特性與穩定性。

圖6 在405nm激光波長下Pt/Sb2Se3/Bi2WO6/NSTO器件的極化翻轉特性。

團隊簡介
本團隊隸屬于信陽師范大學建筑節能材料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目前主要從事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相關研究工作,包括鐵電、多鐵、壓電陶瓷與薄膜材料的物性與結構、光電能源存儲與轉換、薄膜太陽電池、光催化能源利用等,特別關注于層狀氧化物材料的結構與物性、鐵電光伏與鐵電催化等,相關工作發表于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Materials Horizon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建筑節能材料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是學校重點建設的省級平臺,長期招聘優秀人才,歡迎相關學科背景的優秀青年博士加入,具體招聘信息詳見學校主頁。
原創文章,作者:計算搬磚工程師,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4/10/f9f999a9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