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秦棪陽, 趙文杉, Chenfeng Xia
通訊作者:蘇亞瓊,武甜甜,夏寶玉
通訊單位: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
論文速覽:
本研究通過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和從頭算分子動力學模擬,揭示了在電催化CO2還原反應(eCO2RR)條件下,銅-氮-碳(Cu-N-C)單原子催化劑中銅原子通過CO和氫的協同吸附作用動態聚集形成團簇的新機制。
研究發現,通過增加銅離子濃度或應用電位可以有效抑制銅的聚集。
此外,實驗結果進一步證實了聚集的銅團簇在生成C2產品中的關鍵作用,為銅基催化劑的設計和優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圖文導讀:
圖1:CuN4在不同pH值和電位條件下的穩定性區域,以及五種不同吸附H數量的Cu溶解反應路徑。
圖2:在不同電位下,CuN4及其不同吸附H數量的Cu原子的聚集行為,以及Cu從N配位位點遷移到相鄰C位點的勢壘。
圖3:CO和H在不同基底上的吸附能,以及Cu(CO)2N4H3上Cu-(CO)2基團的解離能壘和動力學過程。
圖4:CO-Cu13-CuN4的模型結構和eCO2RR動力學,以及在不同催化位點上CO2還原為CO的活性火山圖。
圖5:Cu-N-C催化劑的合成示意圖,以及在不同反應環境下的表征結果,包括HAADF-STEM圖像、XANES光譜、EXAFS光譜、ATR-SEIRAS光譜和EDS元素分布圖。
亮點介紹:
1. 發現了銅基催化劑在eCO2RR條件下的新動態聚集機制,涉及CO和H的協同吸附作用。
2. 通過理論和實驗相結合的方法,揭示了銅原子通過CO中間體的聚集過程,為銅基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3. 實驗觀察到聚集的銅團簇在生成C2產品中的關鍵作用,為提高催化劑選擇性提供了重要信息。
4. 研究表明,通過調節電位和銅離子濃度可以有效控制銅的聚集行為,為催化劑的穩定性調控提供了策略。
5. 本研究為理解銅基催化劑在eCO2RR中的結構-活性關系提供了深入見解,并有助于指導未來催化劑的開發。
計算模擬:
本研究中,作者運用了一系列計算模擬方法來深入探究Cu-N-C催化劑在電催化CO2還原反應(eCO2RR)中的動態行為和機制。
1. 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作者采用了恒電位DFT計算來研究Cu單原子在Cu-N-C單原子催化劑中聚集成團簇的工藝過程。通過系統地進行恒電位從頭算分子動力學模擬,揭示了Cu-(CO)x基團的解離和隨后的聚集可以通過H和eCO2RR中間體(例如CO)的協同吸附作用來促進。研究還發現,增加Cu2+濃度或應用電位可以有效抑制Cu的聚集。
2. 從頭算分子動力學(AIMD)模擬:作者使用AIMD模擬來直接觀察在-1.0 VSHE電位下Cu原子的溢出、遷移和Cu-Cu鍵形成聚集的完整過程。模擬結果表明,Cu-(CO)2基團的解離可以在溫和條件下迅速發生,這與自由能壘結果一致。
3. 微觀動力學模擬(MKM):通過MKM方法,作者進一步研究了Cu單原子位點和聚集的Cu團簇位點等一系列催化位點上C2產物的起源。MKM分析強烈表明,Cu團簇可以作為生成C2產品的主要位點。
這些計算模擬方法的結合使用,為理解Cu基催化劑在eCO2RR過程中的結構動態演變和活性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見解,并為未來催化劑的設計和優化提供了指導。
高端表征:
在本研究中,作者采用了多種高端表征技術來深入理解Cu-N-C催化劑的結構和性質,從而揭示了銅基催化劑在電催化CO2還原反應中的動態行為。
1. 透射電鏡:通過高角度環形暗場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HAADF-STEM)對合成的Cu-N-C催化劑進行了表征。HAADF-STEM圖像顯示了催化劑中銅的高度分散狀態,沒有明顯的大銅團簇,證實了銅原子在氮摻雜石墨烯上的原子級分散。
2. 同步輻射:利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SSSRF)進行了X射線吸收近邊結構(XANES)和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EXAFS)的測量。XANES光譜表明銅的價態為二價,而EXAFS光譜揭示了銅與氮的配位環境,主要表現為約1.6 ?的Cu-N鍵長,未檢測到Cu-Cu鍵的特有峰,進一步證實了銅原子在催化劑中的原子級分散。
3. 原位測試:通過原位衰減全反射表面增強紅外吸收光譜(ATR-SEIRAS)技術,作者監測了在不同電位下CO2還原反應過程中的中間體。光譜結果顯示,在從開路電位到-1.4 VRHE的電位范圍內,吸附的雙碳中間體*COCOH的負峰強度逐漸增加,表明在CO2還原反應過程中,銅團簇的形成促進了C-C耦合中間體的生成。
通過這些高端表征技術的結合使用,本研究全面揭示了Cu-N-C催化劑在電催化CO2還原反應中的動態銅聚集行為,為理解催化劑的工作機制和優化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實驗依據。
文獻信息:
標題:CO intermediate-assisted dynamic Cu sintering during electr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on Cu?N?C catalysts
期刊:Angew. Chem. Int. Ed.
原創文章,作者:計算搬磚工程師,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4/12/889d5eec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