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科,2017年9月于德國馬普學會Fritz-Haber研究所獲工學博士學位,師從Hajo Freund教授,主要利用表面科學方法研究貴金屬-鐵氧化物模型催化體系的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及其對催化CO氧化反應的影響。博士后期間長期專注于質量選擇團簇束流技術及其在模型催化N2活化與合成氨等基礎研究中的應用。先后在洛桑聯邦理工(Harald Brune教授), 慕尼黑工業大學(Ueli Heiz教授) ?和丹麥科技大學(Ib Chorkendorff教授) 等研究組主持基于不同技術路線的質量選擇團簇束流系統的搭建和改裝,以及高靈敏度常壓反應器的開發。以第一(含共一)和通訊作者在Science, Nature Energy, Angewandte Chemie, Journal of Catalysis,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ChemCatChem 等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1篇。曹昂,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從事能源小分子催化反應理論計算與模擬、催化材料設計及催化新理論開發等研究。博士畢業于天津大學(師從化工學院劉源教授),在校期間進行CO2/CO還原方向的實驗研究;2016-2018年于斯坦福大學博士聯合培養(師從Jens K N?rskov教授),轉向理論化學的研究。2019于西湖大學肖建平教授團隊任助理研究員;2020-2024歷任丹麥科技大學博士后研究員(合作導師Jens K N?rskov院士和Ib Chorkendorff院士),和丹麥科技大學長聘助理教授/研究員(tenure-track)。近五年,發表40余篇研究論文,包含以第一/共一/通訊作者發表在Science、Nature Catal.、Nature Commun.、ACS Catal和J. Catal.等期刊。
2. 通訊作者/合作導師
Ib Chorkendorff,丹麥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Villum可持續燃料與化學科學中心(V-SUSTAIN)主任,獲得2022年度“埃尼能源前沿獎”。Chorkendorff教授的研究專注于尋找新的催化劑,以提高能源生產/轉化和環境保護。目前,已在Science, Nature, Nat. Mater., Nat. Chem., Nat. Energy, Nat. Cat., Joule等期刊發表論文410余篇,論文被引78,000余次,h-index 109,獲得國際專利22項,出版了催化領域的經典教科書“Concepts of Modern Catalysis and Kinetics”。自2017年以來,連續入選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Jens K. N?rskov,丹麥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丹麥國家研究基金會主席,丹麥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曾任斯坦福大學Leland T. Edwards教授,斯坦福大學SUNCAT界面科學與催化中心創始人(2010-2018) ,獲得2022年度“埃尼能源前沿獎”。N?rskov教授主要從事催化基礎理論的相關研究,從電子層面出發,對催化反應規律進行描述,為催化劑的設計做出了很多杰出貢獻,近年來,在軟件開發、算法研究、合成氨和燃料電池領域均有重大進展。他提出的d-band center理論是目前計算化學領域應用最廣泛的經典理論之一,推動了電催化領域的發展。目前,已在Science, Nature等期刊發表論文600余篇,被引次數高達23萬+,h-index 224。文獻信息Spin-mediated promotion of Co catalysts for ammonia synthesis,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