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Miao Wang, Yating Gu
通訊作者:金鐘、馬晶
通訊單位:南京大學
論文速覽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可擴展的原位生長策略,用于自組裝碳氈支撐的Bi2O3分形納米結構(f-Bi2O3/CF),在流動池中實現了對CO2至甲酸轉化的高效電催化性能。在-0.9 V(相對于可逆氫電極,RHE)下,法拉第效率(FE)達到95.1%,并且在工業相關的235.7 mA cm-2電流密度下,甲酸的FE仍保持在87.7%。
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催化活性增強歸因于通過改變表面電荷分布來增加OCHO*中間體的吸附能。此外,該方法還成功制備了其他CF支撐的金屬氧化物催化劑,如CuO、In2O3和SnO2,并通過簡短的技術經濟分析(TEA)模型展示了在流動池中電催化氫化CO2為甲酸的經濟潛力。
圖文導讀
圖1:f-Bi2O3/CF催化劑的設計合成路線。
圖2:流動池系統的示意圖,f-Bi2O3/CF和塊狀Bi2O3催化劑在不同施加電位下的離子色譜圖,法拉第效率和部分電流密度的比較,以及f-Bi2O3/CF催化劑在20小時長期電催化CO2還原反應中的性能穩定性。
圖3:f-Bi2O3/CF和塊狀Bi2O3樣品的接觸角,線性掃描伏安曲線,循環伏安圖,雙電層電容,以及電化學阻抗譜(EIS)的Nyquist圖,揭示了f-Bi2O3/CF催化劑的優越表面潤濕性、電導性和反應動力學。
圖4:CO2還原為甲酸的反應路徑。
圖5:通過相同合成路線制備的其他CF支撐金屬氧化物材料(如CuO、In2O3和SnO2)的XRD圖譜、XPS譜圖、法拉第效率和部分電流密度,證明了合成方法的普適性。
圖6:技術經濟分析(TEA)模型,評估了使用可再生電力驅動的CO2加氫過程的盈利潛力。
總結展望
本研究成功開發了一種新型的f-Bi2O3/CF催化劑,通過原位自組裝技術實現了在流動池中對CO2至甲酸的高效電催化轉化。
該催化劑在高電流密度下展現出優異的法拉第效率和穩定性,且通過DFT計算闡明了其催化活性增強的機制。此外,該合成策略的普適性得到了驗證,為設計和制備新型能源轉換和存儲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還通過TEA模型展示了該技術在工業應用中的經濟潛力,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技術路徑。
文獻信息
標題:In situ self-assembled bismuth oxide fractals enabling highly selective electrosynthesis of formate in flow cells at high current densities
期刊:Nano Energy
DOI:10.1016/j.nanoen.2024.109659
原創文章,作者:wang,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5/07/817d5f0f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