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Wenqi Liu 通訊作者:涂維峰,韓一帆通訊單位:鄭州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論文速覽本研究通過本征動力學、化學滴定和一系列原位光譜表征,建立了Cu/MgO催化劑的結構-性能關系,揭示了MgO和活性位點在CO氫化合成甲醇中的作用。研究發現,當Mg/(Mg+Cu)原子比為0.67時,Cu/MgO催化劑上的甲醇形成周轉率顯著高于單金屬Cu顆粒。研究證明,這一速率對Cu顆粒的大小不敏感,而是線性依賴于Cu-MgO界面位點的數量。Cu與MgO顆粒之間的相互作用改善了Cu顆粒的分散性,并形成了更多的高活性Cu-MgO界面位點。此外,本研究還闡明了HCO*和HCOO*物種是主要的反應中間體,并且它們在Cu/MgO催化劑上的CO-H2反應過程中,通過順序加氫同時發生,共同促進了甲醇的形成。圖文導讀 圖1:通過高角環形暗場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HDAF-STEM)圖像和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EDX)元素分布,展示了合成的CuO/MgO樣品(Mg/(Mg + Cu) = 0.67)的形貌結構。圖2:Mg含量對Cu/MgO催化劑上甲醇合成的質量基礎形成速率(每克催化劑)和周轉率(TOF,每表面Cu原子)的影響。圖3:在493 K下,CO和H2壓力對Cu/MgO催化劑上甲醇形成的周轉率的影響。圖4:CuO晶體尺寸對Cu/MgO和Cu/SiO2催化劑上甲醇形成速率的影響。圖5:CuO、MgO和不同Mg含量的Cu/MgO催化劑的H2-TPR曲線。圖6:Cu/MgO催化劑在CO-H2反應期間的XPS光譜,包括Cu 2p、Cu LMM、Mg 1s和O 1s區域。圖7:Cu/MgO催化劑的體相和表面原子分數,由ICP和XPS確定。圖8:Cu、MgO和Cu/MgO催化劑在CO-H2反應后,通過等溫CO吸附、原位CO-DRIFTS光譜和CO-TPD曲線的CO吸附位點。圖9:Cu/MgO催化劑在493 K下CO-H2反應后,通過等溫H2吸附和H2-TPD曲線的H2吸附位點。圖10:甲醇合成的TOF率與Cu-MgO界面位點數量的關系。圖11:Cu/MgO催化劑在493 K下暴露于CO-H2反應和H2時的原位DRIFTS光譜,以及表面反應中間體紅外振動強度隨暴露時間的函數。總結展望本研究的亮點在于揭示了Cu/MgO催化劑中Cu和MgO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這些界面位點在CO氫化合成甲醇中的關鍵作用。通過精確的化學滴定和原位光譜表征,研究揭示了HCO*和HCOO*作為主要的反應中間體,在CO–H2反應過程中,它們在Cu/MgO催化劑上連續氫化生成CH3OH的同時發生。實驗數據顯示,甲醇形成的速率與Cu-MgO界面位點的數量成正比,而這些位點的形成與MgO含量的增加有關。這項研究不僅提高了對Cu/MgO催化劑在甲醇合成中作用機理的理解,而且為設計高效的合成氣轉化制甲醇催化劑提供了新的視角。文獻信息 標題:Reveal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 and MgO in Cu/MgO Catalysts for CO Hydrogenation to CH3OH期刊:ACS CatalysisDOI:10.1021/acscatal.4c0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