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石韻茹, Yi-Fan Hu
通訊作者:何林,黃洋,劉智攀
通訊單位: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復旦大學
論文速覽
本文研究了在金屬鈀(Pd)電極上,通過電催化碳酸化CO和CH3OH生成二甲碳酸酯(DMC)的策略,這一策略為陽極上的C1增值提供了有前景的方法。然而,其更廣泛的應用受到高工作電位和低DMC選擇性的限制,伴隨著嚴重的甲醇自氧化問題。
本研究理論分析揭示了在強氧化電位下Pd表面不可避免的重構會降低其CO吸附能力,從而破壞DMC的形成。
進一步的理論建模表明,通過銅(Cu)摻雜Pd不僅可以穩定氧化環境中的低價Pd,還可以降低DMC形成的整體能壘。
在這一洞察的指導下,開發了一種簡便的兩步熱沖擊法來制備PdCu合金電催化劑用于DMC。
值得注意的是,預測的Pd3Cu在現有Pd基電催化劑中展現出最高的DMC選擇性,在1.0 V相對于Ag/AgCl電極時達到93%的峰值DMC選擇性。(準)原位光譜研究進一步證實了Cu摻雜劑在促進Pd催化DMC形成中的雙重作用。
圖文導讀
圖1: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比較了CO*和CH3O*在Pd(111)和PdO2(211)表面的吉布斯自由能,揭示了Pd表面氧化對DMC形成的影響。圖中還展示了DMC在Pd0表面生成和DMM在Pd4+表面生成的示意圖,以及Pd5M(M = V, Bi, Ti, Ru, Ni, Cu, Ag, Au)的Gad與Bader電荷(Pd?Oad)之間的關系。
圖2:Pd3Cu納米粒子的結構表征,包括X射線衍射(XRD)圖譜、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圖像、高分辨率透射電子顯微鏡(HRTEM)圖像及選區電子衍射(SAED)模式、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圖像及能量色散光譜(EDS)映射、Pd 3d和Cu 2p的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光譜。
圖3:在0.1 M NaClO4/MeOH溶液中,PdCu納米粒子對DMC生成的電化學測量,包括循環伏安法(CV)曲線、不同電位下DMC和DMM的法拉第效率、不同Pd/Cu比例合金納米粒子的DMC法拉第效率和部分電流密度,以及與代表性異相DMC電催化劑的峰值DMC法拉第效率的比較。
圖4:在電催化DMC形成過程中,Pd和Pd3Cu的表面價態變化的準原位光譜分析,包括準原位Pd 3d5/2 XPS光譜、Pd0、Pd2+、Pd4+在Pd和Pd3Cu表面的表面比例、Pd3Cu上Cu0/1+和Cu2+的變化以及電解后電解質中Cu在Pd3Cu上泄露的原子比。
總結展望
本研究的亮點在于成功設計并制備了Pd3Cu合金電催化劑,通過銅合金化策略顯著提高了甲醇碳酸化反應的DMC選擇性,并降低了所需的過電位。
實驗數據顯示,在1.0 V vs Ag/AgCl的電位下,DMC的選擇性可達93%,這是目前報道的Pd基電催化劑中最高的。此外,Pd3Cu合金電催化劑在長達6小時的電解測試中表現出優異的穩定性,電流損失和DMC選擇性僅輕微下降。
這些結果表明,通過合金化策略可以有效優化Pd基電催化劑的性能,為CO參與的電氧化反應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文獻信息
標題:Stabilization of Pd0 by Cu Alloying: Theory-Guided Design of Pd3Cu Electrocatalyst for Anodic Methanol Carbonylation
期刊:Angew. Chem. Int. Ed.
DOI:10.1002/anie.202401311
原創文章,作者:計算搬磚工程師,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5/10/8546a8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