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天大校友,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頂刊540+,被引12.5W+!再添一篇頂刊! 2024年5月16日 下午5:12 ? 頂刊 ? 閱讀 17 成果簡介 酸性CO2電還原反應(CO2RR)具有高碳利用效率的優(yōu)點,但在抑制競爭性析氫反應(HER)和提高多碳(C2+)產物選擇性方面還面臨很大挑戰(zhàn)。雖然Cu0/Cu+界面有利于C-C耦合過程,但在強還原條件和高電流電解操作下,銅(Cu)的氧化態(tài)發(fā)生改變。 基于此,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喬世璋院士和鄭堯教授等人報道了一種碘(I2)加入策略來保護Cu的氧化態(tài),并促進酸性CO2RR過程中Cu0/Cu+界面的動態(tài)變化。在電解質中加入I2后,即使在低K+濃度為0.3 M的情況下,在0.4-0.6 A cm-2下,C2+產物法拉第效率(FE)也可以達到70%以上,比已報道的高K+濃度(2-3 M)的性能高出近10倍。電解質中低K+濃度顯著避免了CO2傳輸通道中的鹽結晶,增強了電解槽的穩(wěn)定性。 表面Pourbaix圖和實驗結果表明,在電解液中加入過量的I2促進了CuI的生成;在電化學還原條件下,CuI與金屬Cu共存,表明存在Cu→CuI→Cu的氧化還原回路。該閉環(huán)是構建動態(tài)Cu0/Cu+界面的關鍵,與*CO反應中間體的吸附緊密結合,進一步促進了C-C耦合過程。本研究為催化劑的氧化態(tài)保護策略、Cu0/Cu+表面的構建以及C2+產物對低K+濃度的酸性CO2RR的高選擇性的實現(xiàn)提供了新思路。 圖文導讀 X射線衍射(XRD)結果表明,在沒有I2的情況下,CO2RR后催化劑的主相呈現(xiàn)為金屬Cu,XRD峰位于43°和50°左右。當電解液中加入I2時,在25°、42°和50°處出明顯的CuI峰,并伴有電還原的部分金屬Cu相,證明了還原過程中CuI的連續(xù)生成。隨著還原電壓從-2.0增加到-3.0 VRHE,加入I2組的Cu價態(tài)略有下降,但仍高于未加入I2組和納米Cu參考組,表明I2在CO2RR過程中誘導CuI形成的有效性。還原后引入I2后,Cu-Cu在2.2 ?處的優(yōu)勢配位峰強度降低,表明I2促使Cu-Cu的配位數(shù)降低。即加入I2后,Cu的氧化態(tài)增加,Cu-Cu配位數(shù)降低。 圖1. CO2RR前后的催化劑表征 在0.4-0.6 A cm-2的電流密度范圍內,加入I2的體系顯示出約70%的高C2+法拉第效率(FEC2+),其中主要產物是乙烯和乙醇。在沒有I2的情況下,納米Cu和CuI中的FEC2+都保持在60%以下,并且C2+ FE隨著電流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同時,在0.2-0.5 A cm-2條件下,對C2+的半電池能量效率可以達到20%以上,在0.6 A cm-2條件下,C2+的局部電流密度可達到0.42 A cm-2。此外,在0.5 A cm-2的電流密度下,F(xiàn)EC2+保持在65%以上,持續(xù)8 h。 圖2. CO2RR的性能 在CO2RR過程中,加入I2組的LSV曲線中可檢測到一個明顯的還原峰,位于-0.23 VRHE處,這是CuI還原為Cu的結果,表明可通過化學過程(2Cu + I2 → 2CuI)連續(xù)再生CuI,同時生成的CuI通過電化學還原過程還原為Cu。因此,在CO2RR過程中可以形成Cu→CuI→Cu的回路,促進Cu0/Cu+界面的構建。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I2的濃度逐漸降低,在0.5 A cm-2下,當I2濃度在13 mM以上時,F(xiàn)EC2+可保持在70%左右。當I2進一步降低時,F(xiàn)EC2+逐漸下降到61%。原位ATR-IR結果表明,在低K+濃度下,Cu0/Cu+界面的構建促進了CO2RR中間體的吸附。總之,在CO2RR過程中動態(tài)形成Cu0/Cu+界面,促進了CO2RR中間體的吸附和C-C耦合過程,從而在低濃度堿陽離子條件下提高了C2+產物的產率。 圖3. CO2RR過程中的動態(tài)成分變化 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作者研究了實驗條件下Cu+和Cu0在CuI催化劑表面的動態(tài)轉化。在實驗條件下,Cu: I比為1: 0和1: 1.5的表面最穩(wěn)定,兩種結構之間有明顯的轉變。結合Bader電荷分析計算,當Cu: I比為1: 0時,OSCu接近于0;當Cu: I比為1: 1.5時,OSCu最接近于1。因此,在實驗條件下,催化劑表面形成Cu0/Cu+的界面,以Cu0為主。I2的加入使得OSCu向上移動,增加了Cu+的含量比,導致Cu0/Cu+界面結構的動態(tài)平衡。 此外,在Cu0表面,*CO到*CHO的過程具有挑戰(zhàn)性,其中*CO直接耦合需超過1 eV。在Cu+位點,*CO到*CHO的轉變更容易,導致*CHO耦合。同時,中等碘含量(Cu: I比值為1: 1.5)促進*CHO耦合成*OHCCHO,而高碘含量(u: I比值為1: 2)阻礙了*CHO耦合。結果表明,Cu+促進*CHO的形成和C-C耦合產物的形成。 圖4. DFT計算 文獻信息 Dynamic Cu0/Cu+ Interface Promotes Acidic CO2 Electroreduction. ACS Catal., 2024, DOI: 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4c01516.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wang,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5/16/24e510f4a7/ 催化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頂刊集錦】鋰電-電極材料及原位表征技術、電催化理論計算、鉀離子混合電容器 2023年11月17日 InfoMat:水系鋅基可充電池:最新進展和未來展望 2023年10月11日 電池頂刊集錦:黃維、楊金龍、陳衛(wèi)華、陸盈盈、何會兵、曾令興、夏永姚等成果! 2023年12月12日 傅強/慕仁濤ACS Catalysis:電鏡加光譜,在微觀尺度上研究羥基化氧化物結構對CO氧化的作用 2024年4月11日 山東大學徐立強Angew.:Co2P/CoN4@NSC-500助力超長可再充電Zn-空氣電池 2023年10月13日 南大劉建國Appl. Catal. B.: 創(chuàng)紀錄的高析氫反應活性!Pt1/Co1NC用于電催化HER 2023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