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催化水分解被認為是大規模生產氫氣的最佳方法。目前用于制氫的兩種主流水分解技術是質子交換膜電解槽(PEMWEs)和堿性水電解槽。與堿性水電解相比,PEMWE具有能量利用率高、電流密度大和氫氣純度高等優點。然而,在PEMWE強酸性的工作環境下,必須使用貴金屬催化劑:Pt通常用于陰極析氫反應(HER),而Ir用于陽極的析氧反應(OER)。但貴金屬稀缺的儲量和高昂的價格阻礙了該技術的廣泛應用。值得注意的是,OER涉及四電子轉移步驟,其能壘遠高于HER(只涉及兩個電子轉移步驟)。為了達到最佳性能,PEMWE通常在陽極使用的Ir比在陰極使用的Pt多5倍。因此,發展PEMWE技術的關鍵就是發現高活性、穩定和耐酸的非Ir OER電催化劑。近日,鄭州大學盧思宇和常江偉等采用簡單的電沉積-煅燒法在碳布上生長了RuO2和CeO2納米顆粒異質結構(RuO2-CeO2-CC),并將其作為高效的耐酸OER電催化劑。實驗結果表明,所制備的RuO2-CeO2-CC電催化劑在酸性條件下表現出顯著的OER催化活性,其在10 mA cm?2電流密度下的過電位僅為180 mV,Tafel斜率僅為58.9 mV dec?1,優于大多數文獻報道的酸性OER電催化劑。并且,該催化劑在1.41 VRHE下連續運行1000小時而沒有發生明顯的活性下降,反應后催化劑的形貌和結構與初始狀態一致。原位ATR-SEIRAS、原位DEMS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結果顯示,在OER過程中,RuO2-CeO2的界面和非界面位點分別同時遵循OPM和AEM機制。在非界面RuO2位點觀察到吸附質演變機制的增強版(AEM-plus),由晶格匹配引起的晶格應變扭曲了RuO2的結構并激活Ru活性位點附近吸附的*OH的去質子化,有利于*OH的穩定吸附,降低了AEM反應路徑的能壘;相反,氧化路徑機制(OPM)發生在RuO2-CeO2界面,Ru和Ce原子之間的電子轉移通過Ru-O-Ce橋產生強烈的電子耦合效應,直接連接相鄰位置的氧自由基,使得該體系具有較低的總反應能壘和較快的反應動力學。此外,Ru-O-Ce橋起到了抑制Ru溶解的作用,使RuO2-CeO2-CC電催化劑在酸性條件下具有良好的穩定性。RuO2–CeO2 lattice matching strategy enables robust water oxidation electrocatalysis in acidic media via two distinct oxygen evolution mechanisms. ACS Catalysis, 2024. DOI: 10.1021/acscatal.3c0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