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張錦院士,最新JACS! 2024年5月21日 上午10:03 ? 頂刊 ? 閱讀 49 成果簡介 硝酸鹽的電催化還原是一種有前景的可持續合成氨方法,但其還原動力學緩慢且存在多種競爭性反應。基于此,北京大學張錦院士、高鑫副教授和童廉明副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種將氮化銅(Cu3N)錨定在新型石墨炔(GDY)載體上的催化劑(記為Cu3N/GDY),用于硝酸鹽電催化還原制氨。其中,GDY吸附氫氣和Cu3N中形成氮(N)空位,進行快速硝酸鹽還原反應(NO3RR)。此外,GDY和N空位形成的不同吸收位點使得NO3RR具有優異的選擇性和穩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Cu3N/GDY催化劑的氨收率(YNH3)高達35280 μg h-1 mgcat.-1。在-0.9 V下,使用0.1 M NO3–可以獲得98.1%的法拉第效率(FE)。利用電子順磁共振(EPR)技術和原位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光譜測量,作者可視化了GDY在Cu3N和電催化NO3RR中N空位的形成。這些發現顯示了GDY在可持續合成氨中的前景,并突出了Cu3N/GDY作為催化劑的有效性。 相關工作以《Graphdiyne Enabled Nitrogen Vacancy Formation in Copper Nitride for Efficient Ammonia Synthesis》為題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發表論文。本文的第一作者是張錦院士團隊2020級張子璇博士和馮雪廷博士后。 圖1. Cu3N/GDY催化劑的設計及工作原理 圖文解讀 首先,通過Eglinton偶聯反應,在微波輔助下直接合成了GDY納米片。接著,將單體六乙炔基苯(HEB)加入到含乙酸銅的溶液中,在微波爐中反應2 min,得到顏色為黑色的GDY粉末。在氬氣(Ar)氣氛中,將Cu(NO3)2·3H2O與十八胺(ODA)混合,加熱至245 ℃下,使的Cu(NO3)2分解合成Cu3N納米立方體。TEM圖像表明,合成的Cu3N具有均勻的立方形貌,平均直徑為35 nm。HR-TEM圖像顯示,錨定在GDY上的Cu3N具有0.381 nm的面間距,對應Cu3N的(100)面。能量色散X射線(EDX)分析表明,Cu3N/GDY中存在C、Cu和N元素,且Cu和N元素顯示在Cu3N對應的位置。 圖2. Cu3N/GDY催化劑的表征 在Cu3Nx/GDY中,可觀察到一些N原子的亮度明顯下降,表明存在N空位。在NO3RR過程中,GDY生成的H·誘導了Cu3N中N空位的原位生成。原位XAFS光譜顯示,Cu3N/GDY的吸附邊緣能從8981 eV逐漸降低到8980 eV,說明在NO3RR過程中Cu3N被還原,反應結束后,吸附邊緣能恢復到8981 eV。在-0.9 V電壓下,催化劑在1.50 ?處的Cu-N鍵長明顯減小,反應后恢復,對應于Cu3N/GDY的配位數和鍵長。 圖3. Cu3N/GDY的電解反應機理 在相同的反應條件下,Cu3N/GDY的電流密度極大的超過GDY和Cu3N,并且在沒有NO3?的情況下,Cu3N/GDY的電流密度遠低于有NO3?的情況,表明Cu3N/GDY對NO3RR的電化學響應最大。值得注意的是,Cu3N/GDY催化劑的氨收率(YNH3)最高可達35280 μg h-1 mgcat.-1,在-0.9 V的施加電壓下,FE為98.1%。 同時,Cu3N/GDY的電荷轉移電阻(Rct)遠小于Cu3N或GDY,表明Cu3N/GDY催化劑的電荷轉移速度快,NO3RR動力學增強。在不同電位下,若沒有NO3?存在,則幾乎沒有NH3的生成,證實了NH3的生成完全來自于NO3?的還原。此外,對Cu3N/GDY催化劑進行連續10次循環,NO3RR的電流密度、氨收率和FE沒有明顯變化,說明Cu3N/GDY催化劑具有較高的穩定性。 圖4.在環境條件下將NO3?電還原為NH3 文獻信息 Graphdiyne Enabled Nitrogen Vacancy Formation in Copper Nitride for Efficient Ammonia Synthesis. J. Am. Chem. Soc., 2024, DOI: https://doi.org/10.1021/jacs.4c04985. 原創文章,作者:計算搬磚工程師,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5/21/cc67a0efd5/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麥立強/許絮/孫叢立AEM:促進硫的雙向氧化還原,實現2800次循環鋰硫電池! 2023年10月4日 機器學習立功!創紀錄的4000小時穩定鋰電鍍/剝離! 2023年10月15日 他,北大「國家杰青」,現任多個SCI雜志副主編,2025年已發3篇Nature子刊、1篇Cell子刊… 2025年2月8日 王東海教授課題組Nano Energy:聚乙烯醇界面保護,助力高穩定性鋰金屬負極 2023年11月13日 母曉玥/李路Angew.:缺陷燒綠石型莫特-肖特基光催化劑增強氨合成 2023年10月6日 打破天花板!首位!她,兩院院士/鄭大名譽院長,發表Nature子刊! 2024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