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今日Science! 2024年5月25日 下午5:46 ? 頂刊 ? 閱讀 38 從多晶高鎳正極向單晶高鎳正極的轉變在學術界和工業界都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這歸因于其高振實密度和增強的機械性能。然而,鎳含量的升高(>70%)會加劇電池容量衰減,這對高鎳正極的商業化造成了嚴重的挑戰! 在此,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Khalil Amine教授,劉同超研究員和周華博士等人利用多尺度空間分辨率衍射和成像技術,觀察到晶格旋轉普遍發生在單晶正極中,并在結構衰減中起著關鍵作用。重要的是,這些晶格旋轉被證明是不可恢復的,并控制著重復循環中不利晶格變形的積累,導致結構和機械退化以及快速容量衰減。這些發現彌合了先前在快速性能失效和原子級結構退化之間的機理聯系中存在的知識差距。 相關文章以“Unrecoverable lattice rotation governs structural degradation of single-crystalline cathodes”為題發表在Science上。 劉同超研究員,2014年,他以綜合排名第一的成績被推免至北京大學新材料學院,師從潘鋒教授并以“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開發”為研究方向。“2023年度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全球榜單”,劉同超現為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鋰離子/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和多尺度材料表征,他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表在Nature(兩篇),Nature Energy,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多項成果受到領域內的廣泛關注。 高鎳層狀氧化物正極被認為是為遠程電動汽車提供動力的有希望的候選者。由于其高振實密度和快速的鋰離子擴散動力學,團聚多晶已成為商業化正極材料的主要選擇。然而,初級顆粒之間的非均相體積變化導致沿晶間邊界的顆粒微裂紋 。這些裂縫使新鮮表面暴露于電解液中,誘發額外的副反應,加劇過渡金屬溶解和界面結構退化。 單晶NMCs(SC-NMCs)沒有晶間邊界,具有增強的機械性能,有望解決上述問題。然而,在現實中,Ni含量高于70%的SC-NMC盡管對微裂紋形成具有很高的抵抗力,但實際容量較低,容量快速下降。為了解釋SC-NMCs的降解機理,提出了幾種流行的假設,包括不可逆的結構轉變和板坯滑動誘導的微裂紋。然而,真正的原因仍然值得商榷。不可逆的結構轉變通常無法從宏觀或敏感表征中檢測到,并且只能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在距顆粒表面幾納米的范圍內觀察到。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即表面結構重構是否主導了單晶正極的容量衰減?由于缺乏直接的實驗證據,這種可逆的機械演化與容量衰減之間的相關性仍不清楚。 本文從宏觀尺度、微觀尺度、原子尺度對富鎳SC-NMC正極結構不穩定性的驅動力進行了全面研究,特別是使用多晶搖擺曲線(MCRC),一種捕捉統計和單個晶格畸變的技術,結合電子和X射線顯微鏡來獲得多尺度觀察高鎳單晶正極降解機制的整體圖片。 結構和電化學性質 本文采用常規共沉淀和固態煅燒工藝合成了SC-NMC,SEM證實制備的SC-NMC具有單顆粒形貌,粒徑為2至4μm。為了觀察精細結構,采用像差校正高分辨率透射電鏡(TEM)耦合選區電子衍射(SAED)觀察層內和層間原子排列。同時,為了理解SC-NMC的快速容量衰減和結構退化,基于同步輻射的原位HEXRD在宏觀尺度上跟蹤SC-NMC的結構可逆性。一般來說,原位X射線衍射(XRD)結果似乎表明SC-NMC的結構演變是可逆的,但這并不能解釋在dQ/dV中觀察到的快速容量衰減和結構退化,這與宏觀XRD和XANES分析結果想反,即在Li插層-脫嵌過程中,結構和化學演化是可逆的。因此,在傳統的宏觀表征技術中無法檢測到SC-NMC正極的失效機理。 圖1. SC-NMC正極的結構和電化學性能。 不可恢復的晶格旋轉導致結構退化 XRD和TEM是用于研究電池材料結構演變的最常用技術。前者是一種統計技術,可以統計平均1000多個顆粒的結構信息。另一方面,后者可以實現局部結構的高分辨率圖像(圖 2A)。盡管這兩種技術都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但它們之間存在檢測差距,需要技術來闡明介觀結構演化。MCRC是一種具有高結構分辨率的技術,用于提供統計和單個晶格結構信息,填補了統計高能同步加速器XRD與高分辨率成像技術之間的知識空白。結果顯示,從晶體學的角度來看,晶格旋轉是指動量傳遞在三維倒易空間中沿晶格應變引起的位移正交的方向發生位移。晶格旋轉通常與缺陷的形成有關,并且在電池材料中普遍存在,作為容納非均相電化學反應的手段。?盡管晶格應變很普遍,但由于傳統方法難以表征,其對結構破壞和容量衰減的影響與晶格應變的影響相比要少得多。 圖2. SC-NMC單個顆粒在充放電過程中的三維晶格演化。 圖3:局部結構和機械不穩定性的原子級觀察。 圖4:來自TXM的非均勻化學氧化態分布觀察。 本文通過多尺度表征評估了單晶富鎳正極材料結構退化的起源。如圖5所示,當鋰離子脫出時,不均勻反應動力學會觸發單個顆粒內部的晶格應變和晶格旋轉。雖然當鋰離子被重新嵌入時,晶格應變大多是可逆的,但晶格旋轉不能通過簡單的鋰重新嵌入完全消除。 在反復循環時,不可恢復的晶格旋轉的積累加劇了形態和結構失效,例如微裂紋、不可逆相變和表面結構退化,導致嚴重的電化學衰變。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強調晶格旋轉是因為它與電池材料中的晶格應變具有同等的普遍性,并且與晶格應變相比,晶格旋轉作為研究失效機制的更敏感和更好的指標的作用,它對不可逆變化的敏感性更高。與多晶顆粒相比,由于鋰擴散途徑更長,因此在粒徑較大的單晶正極中,非均勻反應的程度可能更嚴重。 在大多數情況下,晶格旋轉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在鋰脫出-嵌入過程中使晶格變形以適應單晶正極中非均相電化學反應的基本手段之一。 圖5:SC-NMC正極的結構失效示意圖。 為了穩定單晶富鎳材料,解決方案必須考慮減輕晶格旋轉和增強晶格結構對單顆粒內晶格變形的耐受性,緩解晶格旋轉的直接方法是提高鋰擴散動力學并抑制非均相反應。這可以通過減小晶體尺寸、調節晶體刻面以縮短鋰擴散途徑、通過結構修飾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鋰或鎳反位無序或通過增強電子電導率來實現。或者,可行的策略涉及陽離子(Al3+)和陰離子(F–)具有更強的鍵合能,可以增強晶格框架,并在發生有害損傷之前容納更實質性的晶格旋轉,從而增強電化學穩定性。本文所展示的電化學-機械問題為開發用于下一代電池的長壽命和高能量密度單晶正極材料提供了指導。 Weiyuan Huang, Tongchao Liu*, Lei Yu, Jing Wang, Tao Zhou*, Junxiang Liu, Tianyi Li, Rachid Amine, Xianghui Xiao, Mingyuan Ge, Lu Ma, Steven N. Ehrlich, Martin V. Holt, Jianguo Wen, Khalil Amine*, Unrecoverable lattice rotation governs structural degradation of single-crystalline cathodes.?(2024).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o1675 原創文章,作者:wang,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5/25/18c1f58dc7/ 電池 贊 (0) 0 生成海報 微信扫码分享 相關推薦 中科大陳維JACS:基于有機多孔材料納米限域作用的可充電鋰-氯電池 2024年1月9日 ?潘軍青等AM:Pt-C4雙金屬MOF衍生碳構建具有超高功率密度和自變化能力的超級燃料電池 2023年12月8日 陽曉宇&田歌Small: 界面碳起大作用!助力RuO2高效、穩定、pH通用海水分解 2022年10月5日 黃小青/王宇成/劉偉/楊志卿Angew.:HEA HPs實現DFAFC中高效甲酸催化 2022年12月12日 ??Nat. Commun.:缺電子W2C納米晶體電化學活化C-H同時烷氧基化和析氫 2023年11月30日 太強了!北京大學「國家杰青」團隊,8天兩篇Science! 2024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