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Ian Dowding
通訊作者:Christopher A. Schuh
通訊單位:麻省理工學院、西北大學

Christopher A. Schuh,男,冶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系主任及冶金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獲得俄班那香檳城伊利諾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2001年獲得西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發(fā)表了300多篇論文和數十項專利。
Schuh教授與他人共同創(chuàng)立了Xtalic、Desktop Metal和Veloxint等多家冶金公司,其中,成立于2015年的3D打印系統(tǒng)技術公司Desktop Metal在2019年的估值為15億美元,被譽為美國歷史上增長最快的“獨角獸”。
論文速覽
傳統(tǒng)上,材料的強度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因為溫度有助于缺陷(例如位錯)在晶體格點中的運動,從而繞過障礙物。傳統(tǒng)的微機械強度測量很難獲得發(fā)生轉變的區(qū)域。
本研究探討了材料在極端應變率條件下的強度變化,在超過104 s-1的高應變率下,更多的變形機制可能變得活躍,導致強度顯著增加。通過位錯拖曳控制的塑性導致強度增加,與傳統(tǒng)的熱活化軟化行為相反。
通過微球撞擊測試,在超過106 s-1的應變率下,展示了銅(Cu)在溫度升高157 °C時強度增加了約30%,這一效應也在純鈦(Ti)和金(Au)中觀察到。這一反常的熱強化現象是由于控制變形機制從熱激活強化轉變?yōu)槲诲e的彈道傳輸,位錯通過與聲子的相互作用產生阻力。
圖文導讀
圖1:沖擊軌跡和撞擊坑。
圖2:Cu的動態(tài)強度和硬度。
圖3:每種增強機制的貢獻。
圖4:塑性表觀活化能。
總結展望
本研究的亮點在于揭示了在極端應變率條件下,純金屬(Cu、Ti和Au)表現出與常規(guī)條件下相反的熱強化行為。實驗數據顯示,在超過106 s-1的應變率下,Cu的強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了約30%,該現象在純Ti和Au中也得到了觀察。
研究結果對于理解和預測材料在高速制造操作、超音速運輸等極端條件下的性能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本研究還為設計和工程新材料提供了新的視角,提示了不能簡單地將傳統(tǒng)條件下的材料強度測量結果外推到極端條件下,因為這樣做可能會導致對材料強度的錯誤預期,甚至是錯誤的方向。
文獻信息
標題:Metals strengthen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t extreme strain rates
期刊:Nature
DOI:10.1038/s41586-024-07420-1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計算搬磚工程師,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5/25/4923146e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