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Wenqian Yan, Qijie Mo, Qi-Ting He
通訊作者:李光琴,蘇成勇
通訊單位:中山大學
論文速覽
本文面臨如何實現高效率的二氧化碳電還原反應(CO2RR)的挑戰,并探討了金屬有機籠(MOCs)作為催化劑模型的潛力。作者報道了通過陰離子模板效應自組裝形成的Ag4L4型立方八面體籠結構(Ag-MOC-X, X= NO3, ClO4, BF4)。
研究發現,Ag-MOC-NO3在不同的pH電解質中實現了高達86.1%(酸性)、94.1%(中性)和95.3%(堿性)的CO法拉第效率,顯著高于具有不同反離子的Ag-MOC-ClO4和Ag-MOC-BF4。原位衰減全反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ATR-IR)觀察到關鍵中間體*COOH的形成,對CO2轉化為CO至關重要。
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CO2在由三個苯咪唑環圍成的微環境中,通過C-H…O氫鍵作用穩定吸附在未飽和Ag位點上,而CO2的活化依賴于由陰離子通過Ag…X相互作用調節的Ag中心的配位動態。本工作提供了一種基于Ag配位幾何學和MOCs主客體相互作用調控的超分子電催化策略,將CO2還原為CO,這是化學工業過程中的關鍵中間體。
圖文導讀
圖1:Ag-MOC-X的晶體結構,包括Ag+與咪唑的配位。
圖2:Ag-MOC-X的1H-NMR圖譜、ESI-MS圖譜、XPS圖譜,證實了Ag-MOC-X的成功合成,并揭示了它們的電子結構。
圖3:流動池中CO2的電還原。
圖4:天然電解質中ECO2RR的機理研究。
圖5:DFT計算結果。
總結展望
本研究成功合成了三種Ag4L4型立方八面體配位籠(Ag-MOC-X, X= NO3, ClO4, BF4),并展示了它們在不同pH電解質中對CO2電催化還原為CO的高選擇性和長期催化耐久性。Ag-MOC-NO3因其未飽和的AgN3位點、空間限制的氫鍵作用以及通過陰離子調節的Ag+配位幾何結構,表現出卓越的CO2到CO電催化性能。
原位ATR-IR和DFT結果表明,Ag-MOC-NO3中的*COOH中間體的動力學加速、電子結構的改變以及AgN3位點上中間體的結合能調節,是通過宿主陰離子的Ag…X相互作用實現的。本工作為使用MOCs作為CO2還原的超分子催化模型提供了一種合成靈活且可行的途徑,并通過微環境設計直觀地理解了ECO2RR催化性能和機制的結構-活性關系。
文獻信息
標題:Anion Modulation of Ag-Imidazole Cuboctahedral Cage Microenvironments for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10.1002/anie.202406564
原創文章,作者:wang,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5/26/c5b8ffb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