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彧,2013年本科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師從李亞飛教授,2018年畢業后進入南洋理工大學Kun Zhou教授課題組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1年加入南京師范大學,現為南京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長期從新穎二維材料設計與模擬與電催化材料的催化機制模擬研究。(信息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xhfK0FvNqrsLNlDyOG21-w)論文速覽銅(Cu)單原子催化劑(SACs)顯示出產生多(C2+)產物的巨大潛力,但現實條件下單原子Cu (Cu1)的內在活性仍有爭議。本研究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和明確的溶劑化模型,探討了銅單原子催化劑(Cu SACs)在實際條件下生成多碳(C2+)產品的內在活性。研究發現,無論底物如何,原始的單原子銅(Cu1)位點均缺乏C2+活性。具體而言,以氮化碳上穩定錨定的Cu1為例(Cu1@C3N4),原始的Cu1位點由于缺乏附近的活性位點,無法促進*CO加氫和CO-CO耦合,并且在操作過程中不穩定,導致Cu的浸出和聚集形成小的Cu簇,而由至少三個Cu原子組成的衍生Cu簇可以有效地促進CO-CO耦合。此外,研究還將模型擴展到其他典型的Cu SACs,發現所有的Cu1位點都是不活躍的,而衍生的Cu簇催化劑的C2+性能則取決于底物。本研究為Cu SACs的機理提供了見解,并為它們的合理優化提供了實際指導。圖文導讀 圖1:Cu1@C3N4的優化配置,以及在顯式水模型下30 ps AIMD模擬結束時Cu1@C3N4的快照。圖2:Cu1@C3N4中原始Cu1原子遷移到其相鄰等效位置的示意圖,以及相應的自由能圖。圖3:在Cu2@C3N4、Cu3@C3N4和Cu4@C3N4上形成*CHO和*OCCO的動力學障礙,以及初始狀態、過渡態和最終狀態的視圖。圖4:2D卟啉Cu、銅酞菁Cu、吡咯型CuN4、吡啶型CuN4和石墨烯負載的CuN3上的CO吸附配置,以及石墨烯負載的CuN3上加氫形成*CHO的動力學障礙。總結展望 本研究的亮點在于揭示了Cu SACs在CO2/CO電還原反應中生成C2+產品的活性起源。通過DFT計算和全面的動力學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不是原始的Cu1原子,也不是Cu2簇,而是至少由三個Cu原子組成的Cu1原子衍生的Cu簇負責催化活性。研究結果還揭示,盡管Cu1原子在不同底物上都不活躍,但衍生的Cu簇的C2+性能是底物依賴的。本工作加深了對Cu SACs在CO2/CO電還原反應中機制的理解,闡明了Cu簇作為真正的活性中心對C2+產品選擇性的決定性影響,并為未來的催化劑設計提供了指導。文獻信息 標題:Not One, Not Two, But at Least Three: Activity Origin of Copper Single-Atom Catalysts toward CO2/CO Electroreduction to C2+ Products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DOI:10.1021/jacs.4c05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