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Mingjin Cui
通訊作者:竇世學,崔銘錦,Yu Ding
通訊單位:上海理工大學,南京大學
竇世學,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國際電子技術科學院院士、新能源和超導材料與技術領域專家,新能源和超導材料與技術領域專家,上海理工大學能源材料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1998年獲得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科學博士學位?;2021年獲評為《澳大利亞研究雜志》澳洲納米材料科學、材料工程及電化學三學科領域世界領軍科學家;2022年9月全職加盟上海理工大學;2023年6月任上海理工大學能源材料科學研究院院長。竇世學主要從事納米結構材料與納米科學、超導與電子材料、儲能與電池材料、快速離子導體等方面的研究。
(來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A%A6%E4%B8%96%E5%AD%A6/62008650?fr=ge_ala)
崔銘錦,崔銘錦,畢業于南京大學和美國馬里蘭大學。獲上海市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項目。主要研究方向是能源催化材料先進制造,至今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Sci. Adv., Adv. Energy Mater. Nano Lett. Nano Energy, ACS Nano 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以及專著14篇,
上海市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項目啟動基金,2024-2026,主持(在研)
江蘇省科技廳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023-2026,主持(在研)
江蘇省教育廳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23-2026,主持(在研)
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基金,2023-2024,主持(在研)
國家重點研發青年科學家項目,2022-2026,骨干(在研)
(來源:http://ndxy.usst.edu.cn/2021/1227/c16060a318194/page.htm)
論文速覽
本文綜述了金屬-有機框架(MOFs)衍生的多金屬納米材料在氧相關電催化中的應用,包括在氧還原反應(ORR)、析氧反應(OER)以及金屬-空氣電池中的雙功能效應。MOFs作為合成多金屬納米材料的平臺,展現了其在調控材料的多孔性、金屬分布、組成、穩定性和催化功能方面的優勢。
本綜述詳細討論了多種合成策略,如多金屬占據的金屬節點策略、后合成離子交換策略、多步種子介導生長方法、客體物種封裝策略和多金屬擴散策略,這些策略共同促進了對產物納米材料的組成和形態的精確控制。此外,文中還探討了提高MOF衍生材料電導率、活性位點可及性以及MOF高熵結構的擴展等挑戰和未來發展趨勢。
圖文導讀
圖1:在Ni泡沫基底上原位生長的四金屬FeCoMnNi-MOF-74的示意圖和表征圖,突出了MOF結構的特定模式和金屬元素的均勻分布。
圖2:二維高熵MOF(包含Ni, Co, Fe, Zn, Mo)陣列的合成過程和電極的表征圖像,揭示了材料的均勻金屬分布和高比表面積特性。
圖3:PBA納米立方體前體合成多孔空心納米立方體MOF催化劑的過程,以及不同MOF形態的表征圖像,展示了MOF的多孔結構和形態多樣性。
圖4:離子交換技術制備Fe-Co-N-C-900和Ni-MOF@Fe-MOF混合納米片的過程,突出了MOF通道中的金屬分布和結構完整性。
圖5:種子介導生長方法得到的CoFe2O4@CuO微籠和CoMo@空心N摻雜碳多面體的合成過程和表征圖像,強調了核殼結構和高比表面積對催化性能的影響。
圖6:MOFs封裝金屬物種制備多金屬納米材料的方法,包括CuNi@MIL-101。
圖7:球磨法合成高熵材料HE-ZIF的過程,以及通過表征圖像確認了Zn, Co, Ni, Cu, 和Cd在HE-ZIF中均勻隨機分布的特征。
總結展望
本文綜述了MOF衍生的多金屬納米材料在氧相關電催化中的研究進展,強調了MOFs在調控材料結構和性能方面的優勢,并探討了多種合成策略在構建多金屬納米材料中的應用。
盡管在提高電導率、活性位點可及性以及擴展MOF高熵結構方面存在挑戰,但MOF衍生材料在提升能源轉換效率和耐久性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未來的研究將繼續集中在解決這些挑戰上,以實現MOF基氧電催化劑的實際應用,并推動能源存儲和轉換技術的發展。
文獻信息
標題:Deriving multi-metal nanomaterials on metal–organic framework platforms for oxygen electrocatalysis
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DOI:10.1039/d3ee04513g
原創文章,作者:計算搬磚工程師,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6/01/23433fce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