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Jiapeng Jiao
通訊作者:韓布興,康欣晨,吳海虹
通訊單位: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
韓布興,院士,1993年至今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物理化學與綠色化學的交叉研究,在綠色溶劑體系化學熱力學、綠色溶劑-催化劑體系構建及其在CO2、生物質、廢棄塑料等固體廢棄物催化轉化中的應用研究方面取得系統性成果。發表SCI收錄論文800余篇,獲國家專利60余件。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獲Elsevier出版社J. Colloid interf. Sci.期刊終身成就獎,作為非第一完成人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領銜的“綠色化學與技術研究集體”獲2022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
任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綠色化學委員會主席、創新中國智庫首席科學家、北京能源與環境學會會長、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化學會綠色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任石油化工催化材料與反應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生物質熱化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綠色合成與轉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應用表面與膠體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論文速覽
銅(Cu)基催化劑是電還原CO2生成烴類產物的最佳催化劑,但控制產品分布仍然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本研究探討了Cu基催化劑在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反應(CO2RR)中生成烴類產物的最優性,以及如何通過調控產物分布來解決這一挑戰。研究揭示了Cu的配位數(CN)顯著影響*CO中間體的吸附能,進而影響反應路徑。通過不同的電化學還原方法制備了具有不同CN的銅催化劑,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測一致,表明通過調節銅的CN可以實現對CH4和C2+產品分布的調控。
圖文導讀
圖1:不同廣義配位數(GCN)銅的投影態密度(PDOS)圖。
圖2:不同制備方法得到的Cu催化劑的表征。
圖3:原位X射線吸收光譜(XAS)研究CuO還原為Cu過程中的變化。
圖4:不同Cu電極上進行CO2RR時的產品分布,法拉第效率(FE)和電流密度(j)的變化。
圖5:CO2RR過程中對Pot-Cu和Pul(3)-Cu進行原位表征的結果。
總結展望
本研究通過理論和實驗方法,闡明了Cu的配位數如何影響CO2RR中CH4和C2+產品的選擇性。通過改變CuO電還原的模式,合成了可調節CN的單組分Cu催化劑。
具有高CN的Pot-Cu催化劑在-1.27 V下表現出82.5%的C2+產品法拉第效率(FEC2+)和514.3 mA cm-2的局部電流密度(jC2+),而具有低CN的Pul(3)-Cu催化劑則在-1.87 V下實現了56.7%的甲烷法拉第效率(FECH4)和234.4 mA cm-2的jCH4。研究表明,通過控制金屬的CN可以成為引導電催化反應路徑的有前景的策略。
文獻信息
標題:Steering the Reaction Pathway of CO2 Electroreduction by Tuning the Coordination Number of Copper Catalysts
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DOI:10.1021/jacs.4c02607
原創文章,作者:wang,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6/01/3dfdf185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