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們付出了大量努力來制備用于選擇性生產C1或C2+產物的銅基CO2RR串聯催化劑。一些共催化劑(如Ag、Au和Pd)具有較低的O和H親和力,它們對被吸附的CO的弱結合能有利于在低過電位下高選擇性地將CO2轉化為CO,隨后生成的CO溢出到附近的Cu中心進行進一步的加氫或C-C耦合過程。這種串聯催化反應的關鍵因素是異質結構中貴金屬和Cu納米結構的空間分布,這為調節催化劑表面上的關鍵反應中間體提供了一個機會,以優化CO2RR的選擇性和活性。然而,考慮到Cu與貴金屬(>10%)之間的極大的晶格錯配,異質結構(HSs)總是局限于具有固定接觸界面的Au/Ag/Pd-Cu Janus,導致反應中間體的非剪切吸附能,因此只產生以C2H4為主的產物。這將極大地阻礙串聯催化的選擇性,并增加工業應用中電催化劑合成和設備的成本和復雜性。此外,異質界面接觸面積與串聯催化選擇性之間的關系仍然不明確,這是提高CO2RR選擇性的又一難題。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范紅金和天津工業大學李越等從AuCu HSs的合成原理入手,通過精細調節界面應變,實現了從二聚體到核殼結構的連續轉變。這種結構可調性導致Cu在Au納米疇和連接界面上的空間分布不同,這與Au-Cu HSs中暴露的Au納米球的可調長度和接觸面積相對應。實驗結果表明,在466.1 mA cm?2的高電流密度下,AuCu HSs催化劑的C2+產物的法拉第效率為80.0%。重要的是,隨著Au和Cu接觸面積的增加,產物的選擇性可以從CH3OH和C2H5OH轉向C2H4。此外,該催化劑在600 mA cm?2電流密度下連續電解10小時而沒有發生明顯的活性衰減,反應后材料的形貌和結構也保持良好。原位光譜表征和理論計算表明,AuCu HSs催化劑中界面Cu表現出比表面Cu更高的氧化態,Au-Cu(Ⅰ)具有較低的*CO覆蓋率,Au-Cu二聚體上的CO2RR反應遵循*CHO→*OCH3→CH3OH途徑;在Au-Cu(II)中,*CO覆蓋率中等,頂部*CO吸附構型促使反應*CO轉化為*CHCHOH,并最終得到C2H5OH產物;在具有高*CO覆蓋的Au-Cu(III)中,發生了Cu頂部位點到Cu橋位點的*CO吸附構型轉變,這有助于優先形成*CCH而不是*CHCHOH,使得選擇性從C2H5OH轉換為C2H4。綜上所述,通過連續調整CO2RR的三個關鍵參數,即*CO覆蓋率、*CO的吸附構型和Cu的氧化態,可以實現CO2RR的選擇性轉換。A selectivity switch for CO2 electroreduction by continuously tuned semi-coherent interface. Chem, 2024. DOI: 10.1016/j.chempr.2024.0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