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渡金屬(TM)基催化劑中加入輕元素(H、B、C、N和P等)已被證明可以通過改變活性中心的電子和幾何結構來提高催化性能。過渡金屬磷化物(TMPs)由于其在各種催化過程中的優異性能,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TMPs最顯著的特性是P誘導的電子撤回效應,其中摻入的P物種接受來自TM的電子,導致部分TM帶正電(δ+),有助于提高催化性能。此外,磷化引起活性金屬表面幾何形狀的變化,導致形成金屬-磷-金屬(M-P-M)鍵,這有效地增加了原子間距離。盡管在揭示與MP相關的結構-性能關系方面取得了進展,但仍缺乏理解和發現P誘導的催化性能變化的機制,這對于催化劑的合理設計至關重要。基于此,蘇州大學何樂、馮凱和李超然等以Ru/SiO2催化劑和CO2加氫反應為實驗平臺,闡明了磷化誘導催化性能調節的原因和機理。實驗結果表明,在Ru/SiO2催化劑中引入P后,CO2還原產物從CH4到CO的選擇性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具體而言,P的引入似乎將活性H物種限制在“柵欄”內,僅在溫度足夠時允許H物種跨越“柵欄”并協助CO加氫至CH4。因此,在低溫CO2加氫過程中,P誘導的活性H遷移的“柵欄效應”是Ru/Ru2P異質結中CO選擇性高的原因。相比之下,升高的溫度導致CH4產生增加,這應該歸因于H能夠克服P誘導的“柵欄”,從而參與金屬Ru位點上吸附的CO活化過程。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在Ru基催化劑中引入P可以誘導產物的選擇性,這是由于P對活性H物種遷移的限制,導致H2輔助CO活化能力的減弱,而不是Ruδ+誘導的CO吸附減弱。此外,在Ni/SiO2催化劑中引入P產生了與RuP基催化劑相似的結果,表明P誘導的“柵欄效應”具有普適性。總的來說,該項研究結果為深入了解磷化誘導的CO2加氫產物選擇性調節的起源提供了依據,并且磷化誘導“柵欄效應”的概念為各種工業加氫過程的催化劑設計提供了思路。Phosphorization-induced “Fence Effect” on the active hydrogen species migration enables tunable CO2 hydrogenation selectivity. ACS Catalysis, 2024. DOI: 10.1021/acscatal.4c0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