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Chunyang Wang通訊作者:忻獲麟通訊單位: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論文速覽不斷增長的安全需求將全固態電池(ASSBs)推向了下一代儲能技術的前沿。然而,與基于液態電解質的鋰離子電池(LIBs)相反,ASSBs中層狀正極失效的原子機制仍然難以捉摸。本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增強的超分辨率電子顯微鏡技術,揭示了全固態電池(ASSBs)中高鎳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化學-機械降解的原子起源。研究發現表面納米晶化與巖鹽相變耦合導致的表面受阻現象,以及去鋰化誘導的層間剪切導致的相變,加劇了層狀正極材料的化學-機械破壞。這些現象在液態電解質基的鋰離子電池(LIBs)中未曾觀察到,為提高ASSBs的耐久性和性能提供了新的策略。圖文導讀圖1:高鎳正極材料與LPSCl配對時ASSBs中電化學觸發的原子級降解過程。圖2:初始循環中庫侖效率低下和快速容量衰減。圖3:去鋰化過程中形成的復雜O1-O3界面和類似孿晶域(TDs)。圖4:電化學循環后正極材料表面嚴重的氧損失和結構退化。總結展望本研究通過人工智能輔助的超分辨率原子成像技術,首次揭示了高鎳層狀正極材料在ASSBs中的化學-機械降解機制。研究結果表明,表面受阻和層間剪切轉變的耦合導致了正極材料的廣泛化學-機械降解。這些發現不僅加深了我們對ASSBs中正極材料失效機制的理解,而且為優化當前ASSBs的電化學穩定性提供了重要的見解。未來的工作可能會集中在表面工程和體相晶格加固上,以提高ASSBs中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耐久性和性能。文獻信息標題:Atomic Origin of Chemomechanical Failure of Layered Cathodes in All-Solid-State Batteries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DOI:10.1021/jacs.4c0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