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類分子在生物學中具有多種功能。它們參與細胞通信、免疫系統調節及疾病發生過程,因此對其功能的深入研究成為生物化學領域的重要課題。然而,由于糖類分子結構復雜,具有多個手性中心和羥基團,其合成過程面臨著挑戰。傳統上,化學家們通常通過保護基操作來控制合成中的位點選擇性、立體選擇性和化學選擇性,這增加了合成工作的復雜性和成本。為了攻克這一難題,四川大學鈕大文課題組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化學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深圳灣實驗室吳云東教授團隊合作并攜手在“Nature”期刊上發表了題為“Catalytic Glycosylation for Minimally Protected Donors and Acceptors”的最新論文。他們提出了一種新的糖基化平臺。該平臺允許在催化劑的控制下,選擇性地耦合未保護或最小保護的糖基供體和受體,從而高效地生成1,2-順式O-糖苷。具體地,通過基于自由基的激活,將烯丙基糖基磺酮轉化為反應性糖基溴化物,然后利用設計的氨基硼酸催化劑,通過非共價氫鍵和可逆共價B-O鍵相互作用,實現精確的糖基轉移。這種方法不僅適用于多種類型的糖,還能夠合成含有多個自由羥基的復雜寡糖結構,包括天然存在的糖鏈和五糖。實驗和計算研究進一步揭示了選擇性結果的機制,這些結果為開發更高效、更可控的糖類分子合成方法奠定了基礎。這一研究不僅推動了糖類化學合成領域的進展,還為探索糖類分子在生物學功能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