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物理所「國家優青/杰青」禹習謙團隊,最新EES! 2024年6月20日 下午5:29 ? 頂刊 ? 閱讀 20 第一作者:焦思晨,孫毓健 通訊作者:禹習謙,王雪龍,劉玨 通訊單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 禹習謙,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懷柔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201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202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研究方向: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與固態鋰電池材料設計、二次電池材料與器件的同步輻射原位表征。 王雪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玨,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員。 論文速覽 自發現富鋰無序巖石鹽(DRX)正極材料的電化學活性以來,就受到了全球關注。因為它為利用氧的氧化還原反應,提供了超越傳統的具有后3d過渡金屬的層狀結構的新方法。然而,DRX材料無序晶格中錯綜復雜的結構-功能關系使得研究者對潛在的氧化還原機制的認識變得模糊。 本論文研究了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的氧氧化還原反應,特別是針對富鋰無序巖石鹽(DRX)型正極材料。研究團隊通過調控不同陽離子的排列,利用氟化處理改變陽離子分布,揭示了空間解耦的鋰提取和電子耗盡對DRX正極材料循環性能的有益影響。 研究表明,通過局部結構調控實現的鋰-電子解耦效應,能夠在不犧牲容量釋放的情況下,顯著提高材料的循環穩定性。 圖文導讀 圖1:DRX材料中鋰原子(滲透網絡)和電子(計算的pDOS)的來源概覽。 圖2:不同氧原子類型在脫鋰過程中原子磁化的變化顯示,并通過統計分析展示了LTNNO和LTNNOF在滲透網絡中涉及的氧簇的變化。 圖3:不穩定氧化氧原子與穩定氧原子的示意圖,以及在原始狀態和脫鋰狀態下Ti富集域內的空穴密度的空間分布。 圖4:LTNNO、LTNNOF和LTNNO-ND在1.5-4.8V電壓范圍內,50 mA/g電流密度下30個循環的室溫循環性能,以及DRX正極材料能帶圖和SRO如何重新排列DRX正極材料中的氧原子分布的示意圖。 總結展望 本研究通過結構調控誘導的鋰-電子解耦策略,有效地提高了富鋰無序巖石鹽型正極材料的循環穩定性,同時保持了較高的容量釋放。實驗結果表明,LTNNO-ND在30個循環后的容量保持率為84%,高于LTNNO的68%。 這一發現不僅為DRX材料中氧氧化還原行為的先進調控鋪平了道路,也為通過控制結構無序來設計高容量、長循環壽命的鋰/鈉氧化物正極材料提供了新的策略。 文獻信息 標題:Structural regulation-induced Li-electron disentanglement for stabilized oxygen redox of Li-excess disordered rock-salt cathode materials 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DOI:10.1039/D4EE00638K 原創文章,作者:計算搬磚工程師,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6/20/4035614a17/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博士生一作!物構所/山東大學, 新發Science子刊! 2024年12月2日 北理吳川/白瑩/李雨Chem. Soc. Rev.: 用于鈉離子電池的醚基電解液綜述 2023年10月14日 吳曉宏/秦偉/康紅軍Small:一石二鳥!雙功能Co/Al改性1T-MoS2/rGO用于海水析氫耦合鈾提取 2023年10月9日 他,剛剛發表第21篇JACS! 2022年11月23日 《蒙娜麗莎》,竟然發了一篇JACS!達芬奇或許是偉大的化學家! 2023年12月8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今日重磅Nature! 2024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