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Wei-Ting Wang,Philippe Holzhey,Ning Zhou, Qiang Zhang
通訊作者:馮憲平, Henry J. Snaith
通訊單位:香港城市大學,牛津大學
Henry J. Snaith,英國牛津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導師為光電領域大牛,也是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的Richard Friend教授。2012年與其他教授聯手在《Science》報道效率超過10%的介孔型雜化PSCs,轟動了世界。目前牛津大學克拉倫登實驗室物理學教授,同時也是牛津光伏公司(OxfordPV)創始人。37歲當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如今,他的文章已經被引用超過17萬次,h指數170。
拓展閱讀:
論文速覽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因其高效率、低成本等優勢,成為近年來光伏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的進一步改進需要在制造階段及其使用過程中更好地控制鈣鈦礦光活性層中的離子缺陷。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種使用受阻尿素/硫代氨基甲酸酯鍵路易斯酸堿材料(HUBLA)的活性鈍化策略。
其中與水和熱激活特性的動態共價鍵,可以動態修復鈣鈦礦材料,確保器件性能和穩定性。在水或熱的作用下,HUBLA產生新藥劑,進一步鈍化鈣鈦礦中的缺陷。通過這種鈍化策略,實現了高達25.1%的功率轉換效率(PCE),并且在85°C氮氣環境下老化約1500小時后,HUBLA器件仍能保持其初始PCE的94%,在85°C和30%相對濕度(RH)老化1000小時后,保持了其初始PCE的88%。
圖文導讀
圖1:HUBLA的動態反應、水解和氧化還原穿梭。
圖2:HUBLA在鈣鈦礦薄膜上的動態反應和鈍化。
圖3:鈣鈦礦薄膜的穩定性。
圖4:HUBLA處理的鈣鈦礦光伏電池的性能和穩定性。
總結展望
本研究提出的HUBLA作為一種“活性鈍化劑”,不僅在制造過程中提升了鈣鈦礦薄膜的鈍化效果,而且在后續使用和存儲中也能動態修復新生成的缺陷。
實驗結果表明,HUBLA顯著提高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功率轉換效率和長期穩定性。特別是在85°C和30%相對濕度的嚴苛條件下,HUBLA處理的器件展現出優異的耐久性,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商業化和實際應用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文獻信息
標題:Water- and heat-activated dynamic passivation for perovskite photovoltaics
期刊:Nature
DOI:10.1038/s41586-024-07705-5
原創文章,作者:計算搬磚工程師,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6/26/89fa594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