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Tao Zhang, Bao Zhang, Yipeng Zang
通訊作者:范紅金、李越
通訊郵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天津工業大學
論文速覽
具有定制選擇性的金–銅(Au–Cu)基催化劑的大規模生產是一項復雜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本文報道了一種基于金納米球種子的半親和策略,以實現具有連續調節界面(從二聚體、Janus、橡子狀Janus到核殼)的Au–Cu?Janus納米晶體的合成,強調了界面應變的作用。
通過精細調節Cu的氧化態和活性位點上的一氧化碳物種(?CO)覆蓋率/吸附構型,所提出的Au-Cu催化劑能夠在高電流密度下選擇性地生產甲醇(CH3OH)、乙烯(C2H4)和乙醇(C2H5OH)。通過原位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和理論計算揭示了反應路徑。
圖文導讀
圖1:異質結構生長模式的分析和可調性,包括Volmer-Weber(VW)、Frank-van der Merwe(FM)和半親和生長模式的示意圖,以及基于界面應變和接觸角的連續調節界面的示意圖。
圖2:Au-Cu異質結構的合成和表征,包括合成示意圖、Au納米球TEM圖像、Au-Cu異質結構的TEM、HAADF-STEM圖像。
圖3:Au-Cu異質結構中接觸區域的連續調節,以及在不同Au-Cu異質結構下局部電場分布的模擬。
圖4:不同催化劑的電子結構比較,包括UV-Vis-NIR光譜、Cu 2p XPS光譜。
圖5:1 M KOH水溶液中CO2RR性能的測試結果,包括不同電化學催化劑上檢測到的產物的法拉第效率(FE)作為施加電池電壓的函數。
圖6:原位SERS分析和理論計算對CO2RR機制的深入理解,包括在不同電流密度下Au-CuI、Au-CuII和Au-CuIII的原位SERS光譜,以及密度態(DOS)分析。
總結展望
本研究通過半親和生長模式實現了Au-Cu異質結構的合成,這些結構從二聚體到核殼模式連續轉變。通過系統研究Au-Cu異質結構中空間分布的銅對CO2RR選擇性的影響,實現了C2+產品80.0%的優化法拉第效率,以及466.1 mA cm-2的部分電流密度。
通過調節Au-Cu異質結構的界面,可以切換特定產品的法拉第效率,例如可以將液體產品中72 %的甲醇(二聚體)、78%的乙醇(Janus)和氣體產品中63%的乙烯(橡子狀Janus)轉換為107、230和226mA cm-2的局部電流密度。此外,通過原位SERS和DFT理論計算,研究了反應機制。本工作代表了在電催化CO2RR選擇性開關方面的重要進展。
文獻信息
標題:A selectivity switch for CO2 electroreduction by continuously tuned semi-coherent interface
期刊:Chem
DOI:10.1016/j.chempr.2024.04.009
原創文章,作者:計算搬磚工程師,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6/29/10fc1557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