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重磅Nature! 2024年7月11日 上午10:08 ? 頂刊 ? 閱讀 24 費米子哈伯德模型(FHM)描述了由強電子-電子相關性引起的廣泛的物理現象,包括非常規超導的推測機制。然而,解決其低溫物理問題在理論上或數值上都具有挑戰性。光學晶格中的超冷費米子提供了一個干凈且控制良好的平臺,為模擬FHM提供了一條途徑。 在半填充狀態下摻雜FHM模擬器的反鐵磁基態有望產生各種奇異相,包括條紋序、贗隙和d波超流體,為高溫超導性提供有價值的見解。 雖然在短程和長程上已經觀察到反鐵磁相關,但反鐵磁相尚未實現,因為它需要在大型均勻量子模擬器中足夠低的溫度。 在此,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姚星燦&陳宇翱&潘建偉院士等研究者報告了一個由Li-6原子組成的三維費米子Hubbard系統的反鐵磁相變的觀察,該系統在一個均勻的光學晶格中有大約80萬個位點。相關論文以題為“Antiferromagnetic phase transition in a 3D fermionic Hubbard model”于2024年07月10日發表在Nature上。 費米子哈伯德模型(FHM)的哈密頓量采用一種簡單的形式,由兩項組成:一項表示最近鄰居的跳躍t,另一項表示具有相反自旋的電子之間的現場相互作用U。 FHM可以描述廣泛的強相關電子物理,包括相互作用驅動的金屬到絕緣體的轉變、量子磁性和非常規超導性。然而,盡管經過了60年的深入研究,對其低溫物理特性的準確理解仍然未知。 精確解析解只在一維或無限空間維的極限中可用。盡管已經開發了各種先進的數值技術,但控制的定量研究仍然很少,特別是在低溫狀態下。 量子蒙特卡羅(QMC)模擬通常會遇到負號問題,而其他方法,如密度矩陣重整化群,由于計算機內存需求隨著系統規模的指數增長而受到限制。即使在半填充的情況下,對于足夠大的低溫系統,模擬也會變得難以計算。 近二十年來,現代激光技術和原子技術的發展,使得在光學晶格中使用超冷原子的FHM實驗得以實現。對哈密頓參數的精確控制使這些超冷原子系統成為探索低溫和摻雜狀態下FHM強相關特性的強大平臺,這些特性是通過分析和數值方法難以獲得的。 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和不可避免的一步是在FHM中實現Néel 相變和反鐵磁相。這需要達到低溫,制備大型均勻系統和開發新的探測技術。沿著這些思路,已經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在三維空間中,莫特相和帶絕緣相的實現,以及短程量子磁性的觀測,已經被報道。 值得注意的是,自旋結構因子(SSF)在比Néel?溫度TN高約40%的溫度下達到了Sπ≈2,表明存在短程反鐵磁相關。在二維空間中,費米子量子氣體顯微鏡的出現使得反鐵磁相關性作為一個大約80個點的方形晶格的距離函數的直接測量成為可能。 在0.25t的溫度下,用指數衰減的擬合數據得到的相關長度為ξ = 8.3(9),近似達到線性晶格大小。盡管如此,對關鍵現象的觀察,如SSF的冪律發散或相關函數的代數衰減,尚未作為Néel 相變的直接和結論性證據。 在此,研究者開發了一個大型量子模擬器,用于探索FHM的低溫物理,結合兩個關鍵進展:在盒阱中產生低溫均勻費米氣體和展示具有均勻位勢的三維(3D)平頂光學晶格。 在半填充時,FHM的哈密頓量表現出SU(2)對稱性,并且隨著溫度T的降低,它在TN處經歷向反鐵磁Néel相的轉變,SU(2)對稱性自發破壞。因此,研究者認為該反鐵磁相變與三維經典Heisenberg模型具有相同的普適類,這意味著SSF應表現出發散性行為,其臨界指數為,且臨界點指數為γ?1.396。在半填充狀態下,Néel 溫度明顯降低;然而,對于小摻雜,海森堡普適性有望保持不變。 研究者利用光的自旋敏感布拉格衍射測量了所實現的費米子Hubbard系統的SSF作為相互作用強度、溫度和摻雜濃度的函數。研究者在半填充處和半填充處都觀察到預期的臨界發散現象,為實現反鐵磁相變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該結果,特別是那些遠離半填充的結果,即使用最先進的數值計算也很難解決,突出了量子模擬的優勢,并為解決強相關費米系統的基本問題開辟了道路。 圖1 實驗方案與設置。 圖2 自旋結構因子Sπ作為U/t的函數。 圖3 自旋結構因子Sπ作為初始熵每粒子s的函數。 圖4 自旋結構因子Sπ作為每位點平均密度n的函數。 綜上所述,研究者開發了一個先進的量子模擬平臺,擁有大約80萬個晶格點,具有幾乎均勻的哈伯德參數和遠低于TN的溫度。此外,已經觀察到SSF的臨界發散,為反鐵磁相變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研究者的設置為探索FHM的低溫和摻雜物理提供了機會。它使研究者能夠通過調整層間耦合強度來觀察和研究三維或準二維的奇異量子相。例子包括高維的自旋-電荷分離、排斥性環境中的贗隙和特定填充物的條紋順序,這些都是通過使用光的自旋敏感布拉格衍射、動量分辨微波光譜和長波極限的布拉格散射等技術來實現的。 此外,通過增加光學超晶格,研究者可以實現耦合斑塊陣列,并探索其中可能的d波配對。這些量子模擬將提供有價值的實驗數據,增強研究者對量子磁性在高溫超導機制中的作用的理解。 此外,通過調整原子相互作用使其具有吸引力,研究者的目標是在有吸引力的FHM中實現長期尋求的單帶超流體,并探索晶格背景下BCS-BEC交叉的潛在物理。 【參考文獻】 Shao, HJ., Wang, YX., Zhu, DZ.?et al.?Antiferromagnetic phase transition in a 3D fermionic Hubbard model.?Nature?(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689-2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689-2 原創文章,作者:計算搬磚工程師,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7/11/ea85b2f9af/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院士領銜!南京大學「國家高層次人才」團隊,新發Science子刊! 2024年12月3日 官方干貨!Nature頂級綜述發文:如何寫好一篇“標桿級”的綜述? 2024年11月14日 催化頂刊集錦:Angew./JACS/AFM/ACS Catal./Small等最新成果 2023年11月10日 ?清華/北大JACS:高壓原位光譜加反應性研究,探究銅表面CO覆蓋率與CORR的關系 2022年11月30日 吉大崔小強/范錦昌Angew.:金屬Rh上原子分散的MoOx促進堿性電催化析氫 2023年11月10日 大工/港中大ACS Catal.: CO2消除非選擇性Fe(0)相,促進PtFe雙金屬催化劑上丙烷脫氫 2023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