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閱讀】第一作者:Chao-Hai Gu,Song Wang 通訊作者:俞漢青,江俊,張愛勇通訊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俞漢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杰出講席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6)、教育部特聘教授(2007)、全國模范教師(2009)、教育部創新團隊負責人(2012)、科技部創新團隊負責人(201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負責人(2018)、全國先進工作者(2020)。長期開展水污染控制的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和實際應用工作。(信息來源:https://team.ustc.edu.cn/hqyulab_en/en/tdcy/651601/content/2185.htm)江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3年獲批國家科技部青年973項目負責人并于2018年獲結題優秀,2020年獲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資助。主要從事理論化學研究,發展融合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的量子化學方法,聚焦于復雜體系內電子運動模擬,研究在多個物理與化學應用領域(能源催化、功能材料、光化學、譜學)中的實際問題。(信息來源:https://faculty.ustc.edu.cn/jiangjun1/zh_CN/index/160681/list/index.htm)張愛勇,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教授、博導。圍繞水污染控制物化技術的關鍵科學問題,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中央部屬高校科研項目3項、博士后科學基金1項和各類科研平臺項目5項,作為研究骨干參與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1項。(信息來源:http://civil.hfut.edu.cn/2021/0804/c8385a261465/page.htm)論文速覽開發對水凈化有效的環保催化劑,同時盡量減少氧化劑的使用,是至關重要的。在本研究中,我們提出了一種無金屬的氮/氟雙活性位點催化劑,增強了單線態氧(1O2)的選擇性和利用效率,用于水的凈化。先進的理論模擬揭示了協同的氟-氮相互作用調節電子分布和極化,創造了不對稱的表面電子構型和電子缺乏的氮空位。這些特性觸發了從過硫酸氫鹽(PMS)選擇性產生1O2,并改善了鄰近活性氧物質的利用,這得益于氟-碳路易斯酸吸附位點上的污染物富集。利用這些見解,研究者通過蒙脫石(MMT)輔助熱解合成了催化劑(NFC/M)。這種方法利用MMT作為原位層疊模板的作用,實現了碳、氮和氟前體的可控分解,從而產生了具有增強結構適應性、活性位點可接近性和“傳質”能力的催化劑。NFC/M在苯酚降解效率上比單活性位點類似物提高了290.5倍,超過了大多數基于金屬的催化劑。這項工作不僅強調了在催化劑設計中精確的電子和結構調控的潛力,而且推動了有效和可持續的水凈化解決方案的發展。圖文導讀 圖1:Nv-NFC對催化劑電子結構的影響,以及PMS在不同氮空位上的吸附和活化的自由能圖。圖2:NFC/M催化劑的制備過程、形態和結構。圖3:NFC/M的電子和原子結構。圖4:NFC/M在PMS激活下選擇性產生1O2的性能和機制。圖5:通過協同雙活性位點模型實現的類芬頓性能。文獻信息 標題:Tuning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metal-free dual-site catalyst enables exclusive singlet oxygen production and in-situ utilization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s41467-024-50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