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簡介氯化鋰(LiCl)具有很高的離子電導率,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固體電解質。為提高其離子電導率,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異價取代改變了LiCl的固有結構,影響了其成本效益和電化學穩定性。基于此,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孫學良院士和中科院化學研究所郭玉國研究員(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納米晶LiCl嵌入非晶態AlOCl化合物中,具有非均相結構,以增強其離子導電性。系統的結構分析表明,納米晶化擴大了LiCl晶胞,而均勻分散在非晶態AlOCl基體中的納米晶體有利于界面離子的傳遞。結果表明,非晶態AlOCl修飾的LiCl納米晶體(AlOCl-nanoLiCl)離子電導率為1.02 mS cm-1,比LiCl高5個數量級。此外,它還具有高氧化穩定性、低成本(19.87美元/公斤)和低楊氏模量(2-3 GPa)的優點。當AlOCl-nanoLiCl與富鋰正極(Li1.17Mn0.55Ni0.24Co0.05O2, 4.8 V vs Li+/Li)耦合時,高壓全固態電池(ASSB)表現出優異的長時間循環穩定性(>1000次循環)。本工作提出了一種新的策略,以提高離子電導率的堿性氯化物不損害其固有的優勢,有可能徹底改變ASSBs的發展前景,提高經濟可行性和可持續性。相關工作以《Amorphous AlOCl Compounds Enabling Nanocrystalline LiCl with Abnormally High Ionic Conductivity》為題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發表。圖文導讀通過一步低溫退火工藝(僅190 ℃),作者合成了非晶態AlOCl修飾的LiCl納米晶體。隨著Li含量的增加,LiAlCl4的衍射峰減弱,而LiCl的衍射峰變得更加突出。作者選擇摩爾比為1.5: 1的AlOCl-nanoLiCl作為優化電解質,其室溫離子電導率最高,達到1.02×10-3 S cm-1。SXRD和中子衍射的細化表明,AlOCl修飾的納米晶LiCl的晶格參數大于典型的LiCl。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發現,隨著晶格參數從5.145增加到5.300 ?,擴散能壘從0.37 eV逐漸降低到0.21 eV,表明隨著電池參數的擴大,Li+擴散動力學可以得到極大的增強。圖1. AlOCl-nanoLiCl的設計與表征圖2. Li+傳輸機制AFM形貌和力學分析顯示,AlOCl-nanoLiCl的平均楊氏模量為2?3 GPa,與聚合物電解質相當,明顯低于無機離子導體硫化醚(20 GPa)。在125 MPa的低壓下,AlOCl-nanoLiCl顆粒之間沒有晶界的緊密兼容接觸,而Li6PS5Cl(LPSC)顆粒表現出明顯的多孔結構。在線性掃描伏安法(LSV)測試中,LPSC電解質用作AlOCl-nanoLiCl和Li金屬之間的中間層,在4.5 V左右只有一個小峰。采用未進行任何涂層或修飾的裸富鋰層狀氧化物(LLO)正極(Li1.17Mn0.55Ni0.24Co0.05O2)組裝Li-In/LPSC/AlOCl-nanoLiCl/LLO電池,EIS測量在18 h后得到幾乎相同的光譜,證實了與AlOCl-nanoLiCl直接接觸的LLO正極具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對比LPSC-基電池,AlOCl-nanoLiCl基電池具有較高的庫侖效率,在足夠的反應時間內,在高壓下不會發生副反應,表明AlOCl-nanoLiCl對LLO正極具有很高的穩定性。此外,AlOCl-nanoLiCl的計算價格為19.87 US kg-1,明顯低于報道的無機SEs。與其他稀土金屬基鹵化物和氧化物相比,AlOCl-nanoLiCl的密度較低,為1.82 g cm-3,有利于在ASSBs中獲得高能量密度。因此,AlOCl-nanoLiCl是一種理想的固態電解質,具有高離子電導率、低成本、寬電化學窗口、良好的可變形性和重量輕等優點。圖3.機械性能和電化學穩定性作者采用Li1.17Mn0.55Ni0.24Co0.05O2(LLO)裸正極制備了具有Li-In/LPSC/AlOCl-nanoLiCl/LLO結構的高能量密度高壓ASSBs。整個電池的SOC相關DRT分析顯示,這些區域主要包括四個過程。首先,約10-7 s處的τ1對應于AlOCl-nanoLiCl的塊體電阻,該電阻在初始4次循環中隨著SOC的增長保持穩定。其次,在10-4 s的時間常數τ2處出現一個峰值,對應于固態電解質界面相(SEI)隨SOC的變化。τ2的強度非常弱,從第1周期到第4周期變化不大,表明SEI中Li+傳輸穩定且快速。接著,電荷轉移電阻(Rct)對應的兩個峰τ3(0.1~1 s)和τ4(1~10 s)隨SOC的變化顯著。在循環過程中,τ3和τ4都是電化學可逆的,且在初始活化過程后,它們的時間常數和強度在相同的SOC下保持良好。Li-In/LPSC/AlOCl-nanoLiCl/LLO電池的放電容量超過210 mAh g-1,電壓平臺為4.5 V。在不同電流密度下循環約1000次后,電池表現出75%的高容量保持率和99.8%的平均庫侖效率,而Li-In/LPSC/LLO固態電池的可逆容量低得多,循環性能差,庫侖效率低于80%。結果表明,AlOCl-nanoLiCl具有優越的高壓正極兼容性。圖4. AlOCl-nanoLiCl基ASSBs的電化學性能圖5. Li-in/LPSC/AlOCl-nanoLiCl/LLO正極電池中AlOCl-nanoLiCl在充放電過程中和1000次循環后的電化學穩定性文獻信息Amorphous AlOCl Compounds Enabling Nanocrystalline LiCl with Abnormally High Ionic Conductivity. J. Am. Chem. Soc.,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