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系鋅離子電池(AZIBs)由于其高理論容量、豐富的鋅資源和固有的安全性,正在經歷快速發展。
然而,AZIBs的發展受到不可控副反應和過度枝晶生長的阻礙,這些問題影響了鋅金屬負極的耐用性和有效利用。
基于此,2024年11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立鋒教授等在國際期刊Advanced Materials發表題為《Constructing 3D Crosslinked Macromolecular Networks as a Highly Efficient Interface Layer for Ultra-Stable Zn Metal Anodes》的研究論文。
在此,研究人員構建了一種由鋅離子鍵合的馬鈴薯淀粉(StZ)組成的三維交聯大分子網絡,作為鋅箔上的界面層(StZ-Zn),以抑制析氫、調節Zn2?通量并確保均勻的鋅沉積。
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分子動力學模擬、COMSOL Multiphysics模擬和原位拉曼光譜表明,三維StZ界面層通過重構溶劑化殼層促進了Zn2?的脫溶劑化。
這一過程降低了負極處的H?O濃度,從而抑制了析氫反應。
因此,Zn2?的傳輸更加高效,促進了均勻的Zn2?通量并實現了無枝晶的鋅沉積。
結果,StZ-Zn||StZ-Zn對稱電池在5 mA cm?2的電流密度下具有長達4800小時的優異壽命,相應的累積容量高達12000 mAh cm?2。
值得注意的是,StZ-Zn||NaV?O?·1.5H?O全電池在5 A g?1的電流密度下可以穩定運行2500次循環,且具有92%的出色容量保持率。
Constructing 3D Crosslinked Macromolecular Networks as a Highly Efficient Interface Layer for Ultra-Stable Zn Metal Anodes,?Advanced Materials,?2024.?
原創文章,作者:zhan1,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11/22/e659379a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