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裂!華東師大劉玥,發完Science,再發Nature Sustain.! 2024年11月25日 上午9:29 ? 頂刊 ? 閱讀 106 研究背景 全球塑料產量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快速增長,截至2022年已達到每年約4億噸。然而,目前僅10%左右的塑料廢棄物被回收,且大部分采用機械回收方式,導致材料性能退化,最終難以重復利用。化學回收作為一種關鍵策略,可將塑料廢棄物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但混合塑料廢料的處理極具挑戰,尤其是含有聚氯乙烯(PVC)的塑料,其高的氯含量易導致催化劑失活、產物污染甚至引發氯污染。2023年,慕尼黑工業大學Johannes A.Lercher教授、劉玥教授、張偉博士發現離子液體能夠激活小氯分子,同時將聚烯烴(如聚丙烯 (PP) 和聚乙烯 (PE))分解為液態烴,該成果發表在《Science》上,為塑料回收開辟了新的思路。 成果簡介 近日,華東師范大學劉玥教授、張偉教授等人在塑料回收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了一種“室溫條件下聚氯乙烯(PVC)與聚丙烯(PP)協同再生”的創新策略。利用耐氯離子液體([C4Py]Cl-AlCl3),在室溫下實現PVC高效脫氯和混合塑料脫聚,生成高純度、無氯液態碳氫化合物,碳氫收率高達97.4%。該項研究以“Room-temperature co-upcycling of polyvinyl chloride and polypropylene”為題,發表在《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上。這一成果在塑料循環經濟與廢料管理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劉玥,1986年生,華東師范大學青年研究員,紫江優秀青年學者。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之后在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海超教授課題組,和慕尼黑工業大學化學系Johannes A. Lecher教授課題組從事多相催化與能源化學方面的研究。迄今在國際重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4篇,其中第一和通訊作者論文25篇,包括Science, Nat. Catal., Proc. Natl. Acad. Sci., 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Nat. Commun.,ACS Catal.,J. Catal. 等論文。獲得國家”高層次海外人才引進計劃”青年項目和華東師范大學”紫江優秀青年學者”等人才計劃支持。 研究亮點 1. 創新性工藝設計:提出了一種基于耐氯離子液體([C4Py]Cl-AlCl3)的全新協同回收策略,實現了聚氯乙烯(PVC)和聚丙烯(PP)的高效協同再生。 2. 環境友好與資源高效利用:反應條件溫和,避免了高溫、高壓等能源消耗,同時將混合塑料中的碳和氫資源高效轉化,碳氫收率高達97.4%。 3. 廣泛的實際應用潛力:該方法適用于處理含PVC和PP的實際生活廢料(如塑料管材、塑料袋、口罩等),并對常見添加劑如塑化劑和填料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圖文導讀 圖1 聚氯乙烯、聚丙烯及其混合物在離子液體中的協同轉化性能分析 圖1展示了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及其混合物在耐氯離子液體([C4Py]Cl-AlCl3)中的協同轉化性能。研究表明,單獨處理PP的轉化率為62.8%,而PVC僅發生部分脫氯且未生成液態碳氫化合物,而PP與PVC的混合物可實現100%轉化,生成69.8%無氯液態碳氫化合物,并副產氯化氫(HCl)。 反應后,PVC中C-Cl特征振動峰顯著減弱,且出現C=C特征峰,表明脫氯和碳碳雙鍵的生成,核磁共振進一步驗證了這一脫氯及結構變化過程。同時,液態產物主要由C4-7、C8-12和C13+碳氫化合物組成,且未檢測到含氯化合物,證明了產物高的純度。 圖2 PP與PVC混合比例對協同轉化性能的影響 圖2研究了聚丙烯(PP)與聚氯乙烯(PVC)混合比例對其在耐氯離子液體([C4Py]Cl-AlCl3)中協同轉化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PP單獨反應時轉化率僅為62.8%,殘留大量未轉化固體;而隨著PVC比例增加,PP的轉化率顯著提升,混合比例為3:3時,幾乎實現完全轉化,殘留固體降至2.8%。當PVC比例進一步增加時,殘留固體增多,并伴隨生成暗色殘留物,表明PVC轉化效率下降。液態產物的組成也受到混合比例的顯著影響,較高PP比例下產物以飽和烷烴為主,而隨著PVC比例增加,產物中共軛烯烴和環狀烯烴的比例逐步上升。此外,無論混合比例如何,生成的液態碳氫化合物均未檢測到含氯物質,表明反應中脫氯效率極高,總體液態產物收率在67%-70%之間。 圖3 反應時間與溫度對PP-PVC協同轉化效率的影響 圖3探討了反應時間和溫度對聚丙烯(PP)和聚氯乙烯(PVC)協同轉化的影響。結果顯示,在室溫條件下,PP-PVC混合物的轉化迅速進行,10分鐘內固體殘留質量減少50.3%,120分鐘內幾乎完全轉化,液態碳氫化合物的產量從最初的快速增長逐漸趨于平穩。副產物氯化氫(HCl)的生成速度高于液態碳氫化合物,表明脫氯過程先于脫聚反應。 研究表明,溫度升高顯著提高了反應速率,50 °C條件下30分鐘內實現完全轉化,而在較低溫度(0 °C或10 °C)時,反應效率降低,固體殘留量較高,表明較低溫度限制了熱力學和動力學過程。此外,通過活化能計算,發現脫氯的活化能(38 kJ/mol)顯著低于脫聚(55 kJ/mol),表明脫氯更容易進行。反應速率還受到PP和PVC顆粒尺寸的影響,較小的顆粒提高了反應效率,表明固體表面接觸與傳質限制是反應速率的關鍵因素。 圖4 PP-PVC協同轉化的反應機制分析 圖4闡釋了聚丙烯(PP)和聚氯乙烯(PVC)在耐氯離子液體([C4Py]Cl-AlCl3)中協同轉化的反應機制。反應以PVC的氯化物(C-Cl)脫除為起點,在離子液體作用下形成PVC鏈上的碳正離子,并通過連續的脫生成碳碳雙鍵和副產物氯化氫。隨后,PP通過氫轉移將氫原子提供給PVC的碳正離子中間體,形成穩定的中間體,避免了大量殘余氯的產生。與此同時,氯化物的進一步脫除觸發β裂解(β-scission),引發C-C鍵的斷裂,分解聚合物鏈,并生成共軛烯烴或環狀烯烴等液態碳氫化合物。PP鏈上的三級碳更易形成穩定的碳正離子,顯著促進了裂解反應的進行。 此外,氫轉移作用還觸發PP鏈的裂解,形成液態碳氫化合物。機制分析表明,PVC和PP的協同作用是轉化高效進行的關鍵,反應路徑由脫氯、氫轉移及裂解等步驟組成,最終實現無氯液態產物的高效生成,為優化混合塑料的化學回收提供了理論依據。 圖5 廢棄PVC與PP塑料混合物的協同轉化性能 圖5展示了廢棄聚氯乙烯(PVC)和聚丙烯(PP)塑料在耐氯離子液體([C4Py]Cl-AlCl3)中的協同轉化性能。實驗分別使用PVC管材與PP桶,以及PVC袋與PP口罩作為反應原料,質量比為1:1,在25 ℃下進行轉化。結果顯示,兩種廢料組合均實現了高效轉化,液態碳氫化合物的產率分別為58.0%和56.5%,副產氯化氫(HCl)的產率分別為22.5%和20.0%,固體殘留量均低于0.8%。產物的碳氫分布主要集中于C4-7(34.2%-36.9%)、C8-12(39.6%-39.9%)和C13+(23.5%-25.9%),未檢測到含氯化合物,表明脫氯過程完全且產物純度高。此外,產物中檢測到典型塑化劑(如鄰苯二甲酸酯),證明離子液體體系對廢料中常見添加劑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研究表明,該方法可有效處理實際生活廢棄塑料,具有廣泛適用性和工業化潛力,為實現混合塑料廢料的綠色化學回收提供了高效解決方案。 結論展望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基于耐氯離子液體([C4Py]Cl-AlCl3)的室溫協同升級再生方法,成功實現了聚氯乙烯(PVC)和聚丙烯(PP)混合廢料的高效轉化。在溫和的反應條件下,PVC的氯被有效去除,并通過氫轉移和裂解反應,將混合廢料轉化為高純度的無氯液態碳氫化合物,碳氫收率高達97.4%。該方法不僅避免了傳統塑料回收過程中的催化劑中毒和氯污染問題,還實現了副產氯化氫(HCl)的高效回收,展現了較高的環保性和經濟性。該回收技術有望在塑料循環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實現可持續塑料廢料管理提供支持。 文獻信息 Room-temperature co-upcycling of polyvinyl chloride and polypropylene. Nature Sustainability. 原創文章,作者:zhan1,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11/25/0f9dc4fe90/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吉大/金屬所/應化所JACS:準原位STEM-EELS光譜功不可沒,揭示復合結構真實活動位點和動態功能機制 2024年4月30日 2000h!>97%!鄭州大學,新發Nature子刊! 2024年11月4日 南開陶占良Angew: 用于超高性能水系鋅有機電池的鄰醌基COF正極 2023年10月15日 鮑哲南院士/現代汽車公司AEM:多功能人工SEI助力實用鋰金屬電池! 2023年10月9日 復旦大學,最新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4年7月9日 汪淏田等Nature子刊:95%FE、400 mA cm-2局部電流!B-C催化劑高效氧還原為H2O2 2023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