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院院士領銜!中國青年學者一作+通訊!馬普所,新發Nature Energy! 2024年11月28日 上午9:23 ? 頂刊 ? 閱讀 60 成果簡介 電催化水分解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清潔制氫方法,但由于自旋依賴的電子轉移過程導致陽極析氧反應(OER)動力學緩慢,阻礙了該過程的進行。其中,通過手性和磁化控制自旋的研究工作已顯示出提高OER性能的潛力。 基于此,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固體化學物理研究所Claudia Felser和王霞(共同第一作者)、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Binghai Yan(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類具有本征手性的拓撲半金屬,能夠高效地分解水。合理設計的RhSi、RhSn和RhBiS拓撲單晶在一個電極上表現出手性(幾何手性和手性誘導的拓撲費米面)、大自旋軌道耦合(SOC)和良好導電性三個關鍵成分,其中OER活度遵循RhSi < RhSn < RhBiS的趨勢,對應于SOC的增加程度。在堿性電解質中作為OER催化劑,與RuO2相比,這些Rh基手性晶體的OER活性顯著提高。 實驗研究和量子傳輸計算表明,Rh基手性晶體的OER活性與SOC和自旋極化成正比。即使在電流密度為100 mA cm-2的情況下,具有最大SOC的RhSi也表現出266 mV的過電位,優于具有相當表面積的最先進納米結構催化劑。RhBiS的特定活度(SA)(以過電位300 mV計算)比RuO2的SA高出兩個數量級以上。通過增加手性催化劑的電化學表面積(ECSA)可以進一步增強OER催化活性,多晶RhBiS顆粒基電極在10 mA cm-2下的過電位為135 mV。本研究提供了自旋放大OER與SOC之間密切關系的實驗證據,從而構建了高性能本征手性OER催化劑的設計原則。 相關工作以《Topological semimetals with intrinsic chirality as spin-controlling electrocatalysts for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為題發表在最新一期《Nature Energy》上。 圖文解讀 RhSi、RhSn和RhBiS具有屬于P213空間群的手性立方晶格,其手性是由Rh原子形成右旋或左旋螺旋引起的,并導致費米表面上對映體特有的單極自旋結構,主要由Rh d軌道組成。RhSi、RhSn和RhBiS的單晶X射線衍射(XRD)圖顯示出(0kl)平面有序對稱的衍射斑點,顯示出單晶的高質量,可以將其索引到B20手性基團上。RhSi、RhSn和RhBiS的Laue衍射圖中有尖銳的衍射斑點,表明存在完美的單晶結構,沒有任何孿晶或疇。 圖1. RhSi、RhSn和RhBiS的晶體和電子結構手性 單晶RhSi、RhSn和RhBiS的OER活性直接以塊狀晶體作為工作電極,以RuO2和RhTe的非手性單晶和RhTe2的塊狀晶體作為參考。在1 M KOH中掃描速率為10 mV s-1時,RuO2、RhTe、RhTe2、RhSi、RhSn和RhBiS在電流密度為10 mA cm-2下的過電位分別為335 mV、309 mV、308 mV、315 mV、267 mV和221 mV。手性單晶的?10和?100值為RhSi > RhSn > RhBiS,即OER活性為相反的順序。此外,作者還檢測了RhSi、RhSn和RhBiS在不同pH值的其他電解質中的OER活性,發現其活性在較寬的pH范圍內遵循相同的趨勢。 圖2.電催化OER活性 在1 M KOH中,手性催化劑(RhTe2、RhTe和RuO2)的催化活性?10值明顯低于非手性樣品(RhTe2、RhTe和RuO2)。在1 M KOH條件下,手性催化劑電極的SA大于非手性電極的SA。其中,RhBiS在過電位為300 mV時的SA分別比RuO2、RhTe和RhTe2的非手性電極高出約200倍、25倍和40倍。結果表明,在OER中,結構手性對自旋相關電子轉移的重要性。 此外,RhBiS的Tafel斜率(52.4 mV dec-1)小于RuO2(74.9 mV dec-1)、RhTe(63.5 mV dec-1)和塊體RhTe2(65.4 mV dec-1)的非手性電極,表明其反應動力學更優。在手性電極中,Tafel斜率遵循RhSi > RhSn > RhBiS的順序,表明OER動力學的相反順序,與SOC強度的趨勢一致。對比非手性電極,手性催化劑有效地抑制了H2O2的產生。結果表明,可以通過控制手性材料的荷電性來改變自旋極化。 圖3.歸一化OER活性和選擇性 根據Rh基拓撲手性晶體中自旋放大OER的機理,這些晶體中的載流子是自旋極化的,進一步誘導了自旋取向氧中間體的形成。具體而言,當電子從吸附物轉移到手性電極時,自旋極化空穴從催化劑表面發射出來,影響OER活性。即使手性晶體可能沿不同的軸取向,電極-水界面的過渡態也會感受到相同的自旋極化。由于單晶的同手性,只產生自旋向下的載流子,導致自旋向的氧自由基(O·)的形成。隨后,自旋下降載流子從氫氧根離子(OH–)轉移到手性電極上,導致在催化表面生成的氧中間體具有高自旋多重性。最后,三線態氧(3Σ-g)在手性陽極形成。 圖4.手性晶體中的自旋極化機制 文獻信息 Topological semimetals with intrinsic chirality as spin-controlling electrocatalysts for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Nature Energy,?2024, 原創文章,作者:zhan1,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11/28/3a2109a0c5/ 贊 (0) 0 生成海報 微信扫码分享 相關推薦 機器學習頂刊匯總:AM、AFM、Adv. Sci.、npj Comput. Mater.、CEJ等成果 2023年10月10日 第三篇正刊預告!他半年已發兩篇Science/Nature,刷連續劇? 2023年10月13日 清華章名田/華科廖榮臻JACS: TOF高達20000 s-1!三核銅催化劑用于電催化水氧化 2023年10月18日 定明月&顧向奎ACS Catalysis:選擇性C?O鍵激活實現生物質升級的雙向選擇性切換 2022年10月10日 ?蘇大ACS Catal.: 磷化誘導活性H遷移“柵欄效應”,調節CO2加氫選擇性 2024年6月9日 港中大盧怡君EES:創紀錄的高面積容量!可循環1000小時的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2023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