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其獨特的動態平面手性、柱[n]芳烴,特別是柱[5]芳烴,已發展成為圓偏振發光(CPL)發射器等多種應用的有前景的平臺。然而,由于單元翻轉和擺動,在溶液狀態下實現柱[5]芳烴優異的CPL性能仍然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2024年12月3日,華東師范大學王威研究員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Boosting the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of pyrene-tiaraed pillararenes through mechanically locking》的研究論文,Jing-Lin Song為論文第一作者,王威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
王威,華東師范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研究員。2011年本科畢業于四川大學(導師:游勁松教授/蘭靜波教授),2016年在華東師范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導師:楊海波教授)。2016-2019年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 Switzerland)從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導師:A. Dieter Schlüter教授);2019年加入華東師范大學。
王威研究員主要從事化學拓撲學、機械立體化學和機械互鎖大分子的研究。
為解決這個關鍵問題,作者開發了一種機械鎖定方法,通過形成相應的[2]輪烷,將芘柱[5]芳烴的不對稱因子(glum)值提高到0.015。
更重要的是,利用穩定鎖定的共構象,這些所得的[2]輪烷在不同的溶劑和較寬的濃度范圍內保持優異的CPL性能,使其成為實際應用的有希望的候選物。
根據這項概念驗證研究,作者不僅成功地開發了一種強大的策略來合理設計具有所需CPL性能的手性發光材料,而且還為構建智能手性材料提供了一個有前景的平臺。
圖1:設計概念圖
圖2:合成路線圖
圖3:單晶X射線結構圖
圖4:手性光學性能圖
圖5:濃度依賴性熒光和CPL光譜圖
圖6:計算模擬圖
綜上,這項研究通過機械鎖定方法成功提升了芘修飾的柱[5]芳烴的圓偏振發光(CPL)性能,通過形成相應的[2]輪烷,實現了高達0.015的不對稱因子(glum)值,同時保持了在多種溶劑和寬濃度范圍內的優異CPL性能。
該研究不僅為設計具有所需CPL性能的手性發光材料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策略,而且為構建智能手性材料提供了一個有前景的平臺,這對于開發新型的顯示技術、信息加密和手性傳感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Song, JL., Chen, C., Li, X.?et al.?Boosting the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of pyrene-tiaraed pillararenes through mechanically locking.?Nat. Commun.,?(2024).
原創文章,作者:zhan1,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12/11/c28dc83c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