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化學水氧化為過氧化氫(H2O2)的生產提供了一條有前途的途徑。然而,依賴堿性碳酸鹽電解質作為中間體有局限性,如H2O2分解和pH有效范圍狹窄,限制了其在更廣泛的pH范圍內的應用。在碳酸鹽存在下,O-O是由溶液中的碳酸鹽和水中的OH共同作用形成的。因此,如果能夠提供OH和氧酸,即使沒有碳酸鹽,也可以通過雙電子水氧化策略制備H2O2。硫酸鹽是一種氧酸,然而其很難與電解質中的OH反應形成O-O鍵。因此,要實現這一點,需要設計一個合適的催化劑來提供OH,促進O-O的形成。近日,中山大學胡卓鋒課題組成功制備了Cu2(OH)2CO3片狀陽極,解決了電化學實驗中Cu2(OH)2CO3粉體易脫落的問題。更重要的是,Cu2(OH)2CO3片狀電極在無碳酸鹽電解質溶液(Na2SO4溶液)中經2e?水氧化反應成功產出H2O2,H2O2的生產速率高達64.35 μmol h-1,法拉第效率高達66.76%。在非碳酸鹽電解質領域,無論是產率還是法拉第效率都高于其他文獻報道的值。此外,通過一系列的比較實驗,證實電解質中的OH自由基和SO42?在H2O2的生成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一系列系統的表征和理論計算結果表明,SO42?在Cu2(OH)2CO3的OH基團附近附著,引起Cu2(OH)2CO3結構發生重排,形成Cu2(OH)CO3-HSO5。而且,從Cu2(OH)CO3-HSO5中釋放的HSO5-促進了HO2和SO3的形成。O-O鍵對H2O2的產生至關重要,這種HO2的O-O鍵長約為1.47 ?,類似于H2O2中的O-O鍵長。隨后,HO2和SO3與兩個H2O分子發生反應,產生H2O2、SO42?和2H+。在這個步驟中,一個來自于H2O的OH填充到Cu2(OH)CO3上,再生出Cu2(OH)2CO3。這種方法可使H2O2在中性環境下生產,擴大其環保應用潛力。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存在電流密度限制,但未來的研究旨在通過納米工程和異質結構等陽極改性來提高性能。Crystal OH mediating pathway for hydrogen peroxide production via two-electron water oxidation in non-carbonate electrolyt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