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鈷(Co)基催化劑中,電子自旋狀態的調節是一種分子激活的有效策略。由于長期秩序的破壞和電子結構的改變,晶體與非晶界面通常表現出獨特的催化性能。然而,界面處的分子激活和自旋態的機制仍然難以捉摸。
2025年1月26日,清華大學彭悅副研究員在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Modulation of Co spin state at Co3O4?crystalline-amorphous interfaces for CO oxidation and N2O decomposition》的研究論文,Yunpeng Long為論文第一作者,彭悅為論文通訊作者。

彭悅,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研究員。2009年和2012年碩博畢業于吉林大學,2012-2017年先后在清華大學、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加入清華大學。
彭悅的主要研究領域為1.大氣污染控制;2.環保功能材料的密度泛函計算。

在本文中,作者報道了一種基于四氧化三鈷(Co3O4)的催化劑,其具有晶體-非晶界面。
系列表征分析證實,四面體Co2+是從塊狀大尖晶石中選擇性蝕刻得到,在表面形成非晶態CoO島。在配位場中產生的對稱性破裂導致了CO3+3 d軌道的重構,從而導致高自旋態的形成。在CO氧化中,該界面充當具有較低能壘的新型活性位點,并由晶格氧激活促進。在N2O分解中,界面通過量子自旋交換相互作用促進解離氧的重新關聯。
本工作提供了一種直接調節界面自旋狀態的方法,并闡明了它們在分子活化中的作用。

圖1:批量結構表征

圖2:電子結構表征

圖3:Co3O4和Co3O4-AT5的催化性能

圖4: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
綜上,作者研究了一種具有晶體-非晶界面的Co3O4尖晶石基催化劑,通過堿液處理和煅燒制備,重點探討了其在CO氧化和N2O分解反應中的性能及作用機制。
研究發現,晶體-非晶界面的形成導致Co3+的3 d軌道重構,誘導高自旋態的產生,從而降低了CO氧化的能壘,并通過量子自旋交換相互作用促進了N2O分解中解離氧的重新結合。結果表明,經過處理的催化劑在CO氧化和N2O分解反應中展現出顯著提升的活性和穩定性。
該研究不僅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調節界面自旋態的方法,還闡明了晶體-非晶界面在分子激活中的關鍵作用,為設計新型高效催化劑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驗指導。
這種催化劑在處理含氧分子的催化反應中表現出色,如CO氧化和N2O分解,對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有望在環保和可持續能源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Long, Y., Zhu, X., Gao, C.?et al.?Modulation of Co spin state at Co3O4?crystalline-amorphous interfaces for CO oxidation and N2O decomposition.?Nat. Commun., (2025).
原創文章,作者:zhan1,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5/02/08/ecb48f8d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