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信息‘Tearing Effect’ of Alloy-Support Interaction for Alloy Redispersion in NiRu/TiO2Hydrogenation Catalysts第一作者:悉尼大學鄒思貝博士共同通訊作者:悉尼大學黃駿教授/鄒思貝博士;北京工業大學韓曉東教授/李昂教授DOI:?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25066目前,在工業催化領域,負載型合金催化劑因為其豐富的活性位點和獨特的電子結構,具有出色的反應性能,并被廣泛應用于許多關鍵化學反應。但由于雙金屬結構的復雜性,反應條件下合金納米顆粒與載體的界面演變以及其存在何種強相互作用(SMSI)仍然缺乏深入的原位研究。我們當前對負載型合金催化劑的性能應用已取得顯著進展,但對其結構-性能關系的本質理解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現在,一項突破性發現正在重塑我們對高溫催化體系中納米顆粒演變的認知。通常,由于納米顆粒的較高的表面能和自由能,在高溫環境下,它們通常傾向于通過團聚或燒結形成更大的顆粒。然而,在這項工作中,利用環境透射電子顯微鏡(ETEM),研究團隊首次在TiO2負載的NiRu合金納米顆粒上捕捉到了一種驚人的界面重構現象——“撕裂效應”。在重復加氫還原過程中,原本約25 nm的NiRu合金納米顆粒發生了劇烈的分裂現象,最后重新分散為穩定存在的2-3 nm超小顆粒,且仍然維持著合金結構。重新分散后的NiRu合金催化劑不僅提高了對逆水煤氣反應(RWGS)的活性性能,甚至提升了高溫長時間反應的穩定性能。圖一:“撕裂效應”示意圖。圖二:重復氫氣處理前后的結構表征以及二氧化碳加氫反應性能結果。